“火炬手快遞員”張兵:創新路 爲民心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7月29日清晨,在淮南潘集區的街頭,張兵已發動了那輛熟悉的快遞車。他習慣性摸了摸後視鏡,這個細微動作,連接着他普通快遞員與亞運火炬手的雙重身份,也繫着他對田間地頭那份沉甸甸的守護。
2023年9月10日,浙江嘉興南湖大道旁,33歲的張兵作爲杭州亞運會第153棒火炬手,穩穩接過“薪火”火炬。奔跑時,他黝黑的臉上洋溢着激動與自豪:“能在嘉興傳遞火炬,特別驕傲!”如今,那把象徵榮耀的火炬被鄭重安放在家中最醒目的位置,與一沓沓快遞單、一摞摞包裝箱相伴,默默訴說着一個勞動者的不凡征途。
十年風雨,汗水澆築行業標杆
2024年“雙十一”後,潘集區快遞量激增。凌晨四點,分揀中心燈火通明,張兵的身影在包裹堆中快速穿梭。手中記號筆飛舞:“嘉和名城3棟”“彩虹小區5棟”——不同顏色的字跡如同隱形的效率地圖。
“旺季同事們五點出門,我提前分好件,他們能多睡半小時。”這習慣他堅持了十年。額角的汗珠滴在快遞單上,暈開一小片水跡。
2010年,機械電子專業畢業的張兵選擇加入快遞行業。分部初創艱難,他毫無怨言,身兼駕駛員、裝卸工、快遞員、客服、財務數職,每天駕車近80公里。從日均30件到如今7000餘件,他幾乎憑一己之力讓分部業務量躍居前列。十三年風雨,張兵從“小哥”跑成了“老哥”,皮膚黝黑,笑容卻依舊樸實明亮,他成長爲安徽首批“最美快遞員”。
巧思破局,酥瓜住進“太空艙”
“張師傅,這剛摘的酥瓜能保證不破的寄到上海嗎?”潘集區蘆集鎮代樓村的瓜田裡,晨露掛在羊角酥瓜薄如蟬翼的瓜皮上。瓜農金本柱捧着瓜,指節泛白——這種當地特產因“嬌貴”被困田間:稍碰即裂,密封超48小時就腐壞。
張兵蹲在田埂上擺弄氣泡柱,聽見招呼直起身:“您放心,保準讓上海客戶嚐到帶露水的新鮮!”他熟練地抽出氣泡柱,如裹襁褓般將酥瓜層層裹緊,再塞進定製硬紙盒,空隙處填好軟紙團。稱重、貼單、掃碼,行雲流水,不到10分鐘。
這份從容背後,是無數日夜的煎熬。2016年,目睹酥瓜滯銷,張兵輾轉難眠:“這麼好的東西,咋運不遠?”他拉着同事扎進田地,自掏腰包買瓜試驗,冰箱裡報廢的酥瓜堆成小山。種植戶打趣:“張師傅家,怕是這輩子都吃夠酥瓜了。”經過上百次試驗,氣泡柱包裝法終於誕生。“讓酥瓜住進‘太空艙’。”張兵這樣解釋。淮南圓通因此成爲當地首家提供酥瓜寄遞服務的企業。
金瓜出村,技術賦能鄉村產業
酥瓜成熟季,潘集田間地頭搭起臨時快遞點。張兵帶着工具進村入戶,在瓜田旁完成採摘、分揀、包裝到出村的全流程。“以前外銷難,現在家門口就能寄!”種植戶金本柱欣喜地說。他的酥瓜如今銷往北京、上海、內蒙古等地。
每天500多箱酥瓜發往全國,旺季日均寄遞量達1500公斤。曾經的“嬌貴”特產,種植面積擴大到萬畝,成了富民“金瓜”。張兵無私傳授,羊角酥瓜打包技術已成爲淮南大多快遞員的必備技能,他的徒弟更在市郵政行業技能大賽中奪魁。
星火燎原,“金點子”照亮前路
“送快遞不僅是體力活,更需用心用腦。”張兵常說。他的快遞車裡有本“活地圖”:哪家老人獨居、哪家有嬰兒、哪家週末沒人,記得清清楚楚。
2018年一個雨夜,客服急得跺腳:“張哥,客戶催得緊,地址不明送不了!”看着混亂記錄,張兵靈機一動:“把常見問題歸類,發個‘避坑指南’咋樣?”他梳理三年投訴記錄:地址模糊先電話確認;生鮮件標“冷藏優先”;疑難件提前溝通……這套“歸納法”讓投訴率降了六成,榮獲圓通總部“金點子”獎。領獎時他笑言:“把每天摔的跤,變成墊腳石。”
2020年夏,淮河洪水告急。張兵第一時間在行業羣號召:“組個突擊隊,去抗洪!”半小時集結20多人奔赴一線。
代言履職,力推“快遞進村”暖民心
2023年1月,安徽省人代會會場燈光下,張兵的代表證格外醒目。新當選省人大代表的他,建議中“快遞進村”四字被圈了又圈。爲這份建議,他跑了20多個村:丁山村村民騎半小時三輪取件,大胡村老人不會手機下單。“不光要進村,還得暖心。”他寫道:培訓店主代辦;進村車統一編號;偏遠生鮮件給補貼……
如今,圓通首批“快遞進村示範點”已在潘集運作。村民寄花生時感慨:“代辦員打包比我還仔細,張代表的法子真好!”
張兵的目光更投向新就業羣體權益。2023年2月,他提出《關於保障我省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的建議》,獲高度重視。2025年7月,《安徽省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規定》出臺,成爲該領域安徽省率先立法。2023年以來,他圍繞就業、交通等多領域提出24條建議,以紮實調研履行代表職責。
薪火不滅,照亮平凡之路
火炬傳遞結束當天,張兵便返回淮南投入工作。亞運火炬“薪火”被珍藏,但他心中火種早已點燃:“受亞運精神感召,要把這勁頭延續下去,帶動身邊人做好本職工作。”
從田間“快遞員”到新就業羣體“代言人”,這位90後始終定位自己爲“勤勞的快遞小哥”。如今,他多了淮南聯合大學校外導師身份,教學生打包技巧:“膠帶留兩指寬,既結實又好拆。做事跟做人一樣,得留餘地。”這樸素道理,是他十三年快遞路刻下的生活哲學。
回到淮南,張兵依舊凌晨四點出現在分揀中心。熒光燈下,他分揀包裹的身影如常,只有手機裡新增的火炬傳遞照片記錄着那段閃耀奔跑。
“薪火”火炬靜立書架,旁邊是全國交通技術能手、安徽省人大代表等證書。問及榮譽,張兵靦腆一笑:“啥能手?我就是個勤勞的快遞小哥。”說完,他緊了緊工裝拉鍊,跨上快遞車,駛向晨光初現的潘集街道。
車影融入曙光,張兵以雙腳丈量街巷,更以匠心與擔當,在包裹間開闢物產流通坦途,在代表履職中守護勞動者權益。那亞運火炬的光芒,已化作他心中不滅星火,在每一個凌晨的分揀線上,在酥瓜飄香的田埂旁,在爲民代言的筆尖下,持續燃燒,照亮着平凡勞動者質樸而堅實的道路。(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