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重注低空經濟,千億產值劍指“全球第一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林典馳
8月3日,峰飛航空兩噸級eVTOL“凱瑞鷗”滿載新鮮水果和緊急藥品等物資,在深圳大鵬徐徐起飛,經過58分鐘的跨海域飛行,降落在距離深圳海岸線150公里的惠州19—3平臺,這是全球首次海上石油平臺物資運輸飛行。
近日,深圳市發改委正式印發《深圳市低空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方案(2024—2026年)》(簡稱:《方案》),劍指“全球低空經濟第一城”。這份方案詳細勾勒了未來兩年深圳在低空領域的雄心與路徑:2026年產業規模突破1300億元,建成1200個以上低空起降點,開通1000條以上商業航線,並打造全球首個低空智能融合系統(SILAS)。一場千億級的低空基建競賽,在南海之濱全面啓動。
深圳的低空第一城的願景絕非空中樓閣。方案明確構建四大核心功能中心,作爲千億產業規模的戰略支撐。
全球總部研發中心成爲技術策源地。深圳計劃在2026年底前建成“1+5+4”科研基礎設施網絡,即1個低空經濟大科學裝置、5個低空經濟運行試驗區與4個測試場。圍繞無人機系統、整機制造與地面保障裝備等關鍵環節,深圳將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頭部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與製造業單項冠軍數量力爭全國領先。
其次,低空高端智造中心聚焦產業鏈自主可控。方案規劃打造10個低空經濟產業園區與2個特色園區,覆蓋研發、生產、營銷展示全鏈條。核心技術攻關被列單列,涵蓋飛控算法、高能量密度電池、低功耗芯片、輕量化材料、環境感知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目標直指低空飛行器全產業鏈的自主可控。
全場景示範驗證中心則勾勒出未來城市低空應用圖景。到2026年,深圳將實現直升機與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1公里半徑覆蓋建成區面積50%以上。空中物流網絡將實現“2小時同城、4小時跨城”服務覆蓋70%人口,醫療物資空中配送覆蓋50%以上三甲醫院與血站,城市巡檢無人機將覆蓋全市公園、河道與水庫。
一站式解決方案供給中心則瞄準全球市場輸出“深圳標準”。全球首個低空智能融合系統(SILAS)將於2026年建成,整合空域管理、飛行審批、航空器管理服務等,可支撐超萬架飛行器同時運行,年管理300萬架次無人機貨運。深圳將藉此形成可複製的低空經濟系統解決方案,打造“深圳低空”國際品牌。
四大中心的實現,依賴於一張覆蓋全城的低空基礎設施網絡,而這正是方案的核心發力點。
建設兩座通用機場。深圳將對既有直升機起降點進行eVTOL適應性改造,並在商圈、CBD、醫院、景區、樞紐等區域新建174個起降場,總量達283個。這些節點將串聯成公共服務網絡,支撐載人飛行、空中觀光、醫療急救等場景。龍華樟坑徑直升機場2026年底投用,南頭機場搬遷與深汕通用機場規劃同步推進,深汕通用機場,力爭2026年底前穩定場址,形成“雙機場”服務格局。
物流起降點佈局更爲密集。全市將新建159個物流專用起降點,總量達205個,融入“7+30+N”三級物流樞紐場站體系。社區配送網絡則新增339個起降點,重點覆蓋醫院、社康中心、商圈與高校,加密即時配送航線,構建智慧、綠色的即時配送網絡。340個城市治理無人機起降點將配置在警務活動、醫療救護、應急救援等場景,共享基礎設施避免重複建設。
技術底座同步夯實。低空智能融合系統(SILAS)一期2026年建成,將成爲低空運行的“超級大腦”。5G、5G-A通感一體、1.4GHz專網、衛星通信等技術將構建空天地海一體化網絡。氣象監測精度達百米級,爲飛行安全提供分鐘級預警。三維風洞設施2025年底投用,爲eVTOL適航認證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儘管前景廣闊,深圳仍需突破多重挑戰。
空域資源改革深水區。《方案》提出2026年全市120米以下無人機適飛空域佔比超75%,加大與軍民航空域協調力度,積極爭取支持深圳空域改革創新,建立深圳地區低空空域管理運行協同機制。
資金渠道需要拓寬。“在低空經濟發展路徑上,政府需在基礎設施投資中發揮引導作用。低空飛行對基礎設施依賴度高,無論是直升機、eVTOL和無人機起降設施,均需系統性建設。深圳現有千餘個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單純依靠民間資本難以推進,需建立政府補貼與政策引導制度。” 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黎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深圳計劃以“社會投資爲主”拓寬資金來源,專項債、REITs、產業基金等工具或將引入。
法規標準亟待完善。《方案》提出,研究制定《無人機起降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管理辦法》。其次,深圳爭取設立無人機檢驗檢測與適航審定研究機構,重點提升新型航空器標準化適航審定研究及服務能力。深圳提出積極制定地方標準,推動上升爲行業標準、國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