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尋找解決民生訴求最優解
因需求剛性強,電動自行車成爲各大城市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近年來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地鐵站、各大商圈等熱點區域周邊城市道路被大量電動自行車無序佔用,成爲城市治理的一大難題。
問題再難,思之則有解。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秉持“市民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理念,在“一路一策科學劃分路權”“因地制宜規範設置停放設施”“接駁優化出行最後一公里”等方面持續發力,久久爲功,努力找尋解決市民出行方式多樣化與安全出行需求的最優解。
每年新改建自行車道300—700公里
在福田保稅區紅柳道(市花路—桃花路段),通過壓縮機動車道空間將原有雙向車道調整爲單向通行,騰出的3.5米寬度空間被改造爲獨立自行車道。醒目的行車標識與路中隔離護欄形成雙重保障。這種模式早已在全市各區推廣。南山、羅湖、寶安、龍華、光明等區均採用物理隔離、高差設計、機非隔離護欄等措施,新增獨立路權非機動車道。
在光明區東周片區的華夏路(光明大道—雙明大道),將兩側原人行道下沉形成2.5米寬的自行車道,並以綠化帶實現人行道、機動車道的分隔。利用人非隔離綠化空間下沉增設自行車停放區,減少因非機動車停放產生的人非衝突。市民趙先生對此點贊,“現在各行其道,騎行不再需要和行人搶道,消除人車混行隱患。”
近年來深圳市持續構建安全暢達的騎行網絡,以每年300—700公里的速度推進自行車道新改建工程,既讓非機動車享有獨立路權、專有車道,又能夠保障機動車、行人通行安全通暢。截至2024年底,已累計完成3500公里自行車道新改建,總里程達4400公里,自行車道設置率從2016年底的9%躍升至40%。
此外,市交通運輸局已編制《深圳市自行車道建設工作方案及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利用2—3年時間,實現非禁限行道路基本具備明確的自行車通行路權。
因地制宜增設停放設施
針對地鐵口周邊非機動車亂停亂放、擠佔人行通道等問題,市交通運輸局借鑑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同類型城市經驗,結合實際制定《深圳市城市道路空間非機動車停放區設置指引(試行)》,統籌利用建築配建以及建築紅線範圍內挖潛空間、周邊閒置空間、綠化空地等區域,合理供給非機動車停放設施,避免道路資源被無序佔用。
《指引》爲全市停放設施建設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遵循“安全第一、空間集約、環境友好”原則,以配建非機動車停放設施爲主、路外非機動車停車場和城市道路非機動車臨時停放區爲補充的供給體系標準。例如,首次提出按鄰近綠化設施帶、行道樹設施帶、機非隔離帶、橋下空間、非機動車道的優先次序靈活利用空間的引導。
作爲試點單位,寶安區按照指引,通過設置專門非機動車停放區域、改造公交接駁微樞紐等方式,開展地鐵口周邊交通微整治。目前正開展建成地鐵站點及出入口整治方案編制工作,針對每個站點乘客畫像、停放需求、空間條件,“一點一策”制定逐個站點詳細整治方案並加快組織實施。
龍華區在陽臺山東站創新實踐“科技賦能+多元共治”解決方案:利用橋下空間增設1.5萬個停車位的同時,依託區平安建設中心,零成本孵化“浪小安挪車e站”小程序,對違規停放實行“漸進式”管理方式,實現日均違停量同比下降約84%。
光明區積極推動電動自行車“入園入企”,目前已有376個工業園區允許電動自行車入園停放,可停放電動自行車4萬餘輛,有效緩解城市道路空間電動自行車停放壓力。
接駁優化市民出行最後一公里
目前,深圳88.7%的線路可接駁地鐵口,全市軌道公交一次換乘覆蓋率達93.6%,市民可乘坐公交車輕鬆到達地鐵口,其中,133條編號B開頭的公交支線專門接駁地鐵口,助力片區微循環,大大提升地鐵公交接駁出行體驗。
其中,B898線從荔枝花園直達丹竹頭地鐵站,僅工作日開行,票價1元,運營時間爲06:30-10:00,17:30-21:00,在緩解B882線擁擠的同時,還爲片區居民提供便捷順暢的雙向地鐵接駁服務。
B619中英街地鐵接駁線,在沙頭角地鐵站至中英街提供接駁服務,方便市民到中英街買買買、吃美食。B882線則是一條單向環形公交車線路,票價1元,發車頻次高,共設站10站,分別爲沙西橋、富源居、沙西小學、南嶺村社區、南嶺文體中心、荔枝花園、丹竹頭地鐵站、丹竹頭社區、丹竹頭小學、吉廈街。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直接坐上公交車,實現通勤通學“兩不誤”。
採寫:南都記者 張豔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