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羅湖:AI“天賦探照燈”深挖學生潛能

“不用樂器,怎麼開一場音樂會?”音樂教師的提問激發了學生們的探索欲,他們將落葉、石頭等當作樂器。在這場跨學科的項目式學習中,深圳市羅湖區教學評一體化智能體(以下簡稱“智能體”)捕捉學生的思維火花。音樂教師驚喜地發現,部分學生在科學探究方面展示出獨特天賦。

“在真實的項目式學習任務中,學生們會用奇思妙想解決問題。”在羅湖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高延勇看來,智能體就像一盞“天賦探照燈”,基於核心素養的評價標準,挖掘學生的隱藏天賦,爲創新人才的早期識別與培養提供支持。

在近日深圳市開展的“科學教育·社會協同”資源對接交流活動中,羅湖教育舉行了專場發佈活動。高延勇在發佈活動中介紹,羅湖教育在“14104”高質量發展佈局的引領下,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聚焦九大方面明確36條具體改革舉措。羅湖區旨在推進以貫通培養爲主要邏輯的區域育人方式變革,系統重塑新質區域教育生態,打造羅湖教育樣本。

羅湖區聯合武漢大學和華爲技術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智能體。“智能體通過多元融合、精準評價、集約部署和簡化操作,實現教學、評價、管理的深度融合。”高延勇介紹說,智能體覆蓋全學科、全學段,助力貫通培養,爲個性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原來有些學生具有非凡創造力,但不擅長應試,難以被傳統的標準化評價及時發現。如何儘早發現這些擅長動手實踐、創新創造的學生,避免他們被埋沒?羅湖區藉助智能體這一“素養評價新標尺”,努力實現對學生素養的科學度量。

以往很多過程性、表現性的素養評價,缺少科學、精準、高效的評價標準、方式。爲此,羅湖區集結多所高校、院所的專業力量,基於新課標的素養目標與水平量規,研製出了全學段、全學科素質素養評價指引。

“我們努力打通學科知識與素養培養的壁壘,將全學科、全學段、多維多層的素養,進行標籤化、水平結構化建模。”高延勇表示,羅湖區通過開發智能體,形成“評價圖譜”,並把育人目標拆成100多個關鍵指標,給機器立規矩、讓機器懂規律。

基於素養量規,智能體通過過程性和表現性的循證算法,在各學科場景中精準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時生成學生“素養畫像”。同時,智能體搭建了素養的學習支架,構建一座可攀登的“成長雲梯”,清晰呈現學生的素養成長軌跡。

“我們關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但在不同學段我們有不同的素養量規。小學更加註重學生觀察、資料蒐集等能力,中學則更加註重調研、綜合分析等能力。”高延勇舉例說,不同學段、層次的素養量規,會驅動學生在難度逐漸升級的項目式學習中,不斷磨鍊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實現素養的進階。

學生通過智能體開展項目式學習,可隨時請AI引導學習、答疑解惑。智能體也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併爲學生生成素養報告。

智能體不僅能爲學生提供精準化、科學化的素養評價,還能給教師的教學減負提質。智能體發佈後,羅湖區的教師可以登錄平臺,通過選擇學段類型、學科主題,獲得優質的PBL課程設計。在此基礎上,可以要求智能體關聯新課標的素養指標,進一步優化課程、作業等設計。

羅湖區以智慧教育雲平臺爲數字底座,藉助智能體,集成了國內多個頭部大模型的優勢。羅湖區結合教育場景的實際應用需求,開發了18個AI應用,助力教師提高教學效率。智能體助力教師因材施教的同時,依據教師的“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評價與改進”能力發展指標,對教師的能力發展進行評估。

“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高延勇認爲,這要改的不只是黑板變屏幕、教案變數據,更是要動課堂的“筋骨”——從內容到方法,從模式到生態。羅湖區正積極擁抱AI,通過數智應用革新,構建智聯互通、教學相長的數智教育新格局。(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劉盾 通訊員 蔣穎妍 吳聃 黃偉龍)

作者:劉盾 蔣穎妍 吳聃 黃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