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樓市:記住,這些小區99%的不能買。。

“買錯一套房,十年都白忙!”

爲什麼這句話廣爲流傳,總是能引起共鳴?

因爲在樓市裡,多數人買房既不研究政策,也不考慮地段,全憑眼緣拍腦袋決定。表面瀟灑,其實是沒算明白賬,最後吃虧的總是自己。

比如下面分享的這個案例,刺痛了多少買房人。

01

認識一對深圳小夫妻,劉先生夫婦。

倆人在外界眼裡是神仙隊友,畢業後年收入加起來50萬以上,沒幾年就攢夠了首付。

2019年,他們在龍崗買了套一樓複式老房子。首付150萬,房子贈送面積挺大,但位置也是真的偏,過去龍崗核心區都要很長一段距離。而且小區離公司也不算近,通勤40多分鐘起步。

我聽完很納悶:地段不核心,離公司又遠,買這樣的房子到底圖啥?後來才知道是網紅濾鏡惹的禍。

當時劉太太天天刷小紅薯,看着那些家居博主發的照片,陽光透過白窗簾灑在藤編沙發上,配上手衝咖啡和綠植,每張圖都透着歲月靜好。正巧看到有個博主買了龍崗同款的複式房,裝修完跟雜誌封面似的,腦子一熱就拉着老公去看房、簽了合同。

然而濾鏡褪去後的現實卻格外骨感。

一是通勤問題。每天早上擠地鐵公交,單程至少40多分鐘,長年累月下來,所浪費的時間成本不計其數。

二是隱私問題。一樓小複式,聽着很文藝,住起來卻非常糟心,如果不拉窗簾,家裡什麼佈置,都被外人看得一清二楚。

三是樓齡問題。小區的基礎設施,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都會隨着房子樓齡的增長而老化。

兩口子也想過置換,換到公司附近去,但現實是上車容易下車難,像這種遠郊大面積,對小剛需來說承擔不起,稍微有點錢的中產又看不上。置換過程中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毅力與換房成本。

包括在南山,如果你一時上頭,跑到剛需板塊或邊緣板塊買個大戶型,流通性照樣會受到限制。

02

網絡上有個熱門數據,說現在一線城市房價跌回到了2016年。

具體統計標本是怎麼來的不清楚。

但你看深圳核心區的房子,大部分其實並沒有回到2016年,而且經過這半年的託舉,那些標杆樓盤價格繼續保持堅挺。

真正降得猛的,其實是那些本身勢能一般、前期憑藉高漲情緒漲上去的板塊和小區。

比如坪山、光明和龍華、寶安的偏遠位置,大牛市的時候,山裡頭的房子都能日光。

最近接觸的幾個剛需家庭,普遍怕買錯房、想買好房,問看的某某小區怎麼樣,以後能不能漲?

這麼說吧,買房賺錢關鍵就三個核心因素,第一是時機,第二是地段,第三才是房子本身。

只要時機和地段押注對了,大行情一來,啥房子都能漲。包括老到掉牙的房子,買的時候價格足夠低,旁邊的新房從6萬漲到10萬了,它也不可能還是賣原來那個價格。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大家去買老房子,大部分的老房子已經逐漸被市場淘汰,存在較大隱患,這裡只是陳述一個最理想的狀態:貨幣超發下,萬物皆漲。

從現實情況來看,大部分購房者之所以感到無從下手,是因爲不能客觀地評估自己的實際情況。

這時候要做的是重新梳理資產情況與核心訴求。

然後再思考:同樣預算內,有沒有更好的選擇?資產配置上有哪些地方需要優化?怎樣才能提高資產的成長效

03

最近市場有個大消息,在網上引發熱議:消費貸新政落地。

以前個人最多貸30萬,現在信用好的能直接提高到50萬,期限還款時間從5年延長至7年。

最猛的是消費貸利率最低降到了2.49%,比房貸利率和公積金都要低。

有人說這是大放水來了,也有網友說普通人根本借不到,借個錢都有鄙視鏈。

其實不管什麼政策,最終都會發現利好富人。窮人從來都是炮灰,想要獲得政策紅利唯一的辦法,就是儘早脫貧。

總有人說階層固化,現在沒機會了,其實每個時代都有人逆襲。80年代下海經商的、90年代買股票的、2000年搞互聯網的、2010年做淘寶微商的、現在拍短視頻的,機會從來沒斷過。你覺得難,是因爲做得太少,想要的太多。真正肯下笨功夫的人,放在哪個時代都不會過得太差。

從攢資產的角度,房子不是鋼筋水泥,而是財富容器,一半押注城市和板塊的發展,一半對衝貨幣貶值。

普通人只要跟着政策的大方向走,即便路上可能磕磕絆絆,最後也能慢慢把雪球滾起來。

買房和換房作爲普通人的超大額支出,同時又是極其低頻的行爲,絕大部分人都缺乏經驗。而缺乏經驗卻要做如此重大的抉擇,做對了當然皆大歡喜,做錯了很可能會悔恨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