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通3.62億元收購丹鳥物流 快遞業“七雄”格局重構在即
快遞行業或迎來新一輪洗牌。
近日,申通快遞發佈公告,擬以3.62億元現金全資收購浙江丹鳥物流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丹鳥物流”),劍指高端快遞市場。此舉不僅是申通突破“通達系”同質化競爭的關鍵佈局,更是行業從價格戰轉向價值競爭的重要信號。
收購完成後,申通市佔率將躍升至13.5%,取代韻達躋身行業前三,快遞業“4+3”七雄爭霸格局正式成型。不過,直營與加盟“兩張網”的深度整合、丹鳥物流2.3億元的虧損困局,都考驗着申通的運營智慧。這場被資本市場看好的收購,能否真正助力申通實現“三年內體驗第一”的戰略目標?行業又將如何重構競爭規則?
接盤丹鳥物流
劍指高端快遞市場
從申通發佈的公告看,這場收購主要是由申通快遞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申通快遞有限公司收購從浙江菜鳥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杭州阿里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所持有丹鳥物流的100%股權,交易對價爲3.62億元。交易完成後,丹鳥物流將成爲申通快遞全資子公司並納入公司的合併報表範圍。
公開資料顯示,丹鳥物流由菜鳥於2019年宣佈成立,是菜鳥旗下業務之一的菜鳥速遞運營主體,通過全國自營網絡爲天貓、天貓超市、淘寶等電商平臺及消費者提供上門攬收、中轉配送、逆向退貨等服務。目前,公司已在全國約300個城市提供服務,2024年度及2025年1至4月,公司日均業務量均在400萬單以上。
針對收購丹鳥物流的原因,申通管理層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稱,一是響應政策導向,推動快遞行業供給側改革;二是通過本次交易,公司戰略性地切入高端市場,抓住在區域配送、即時零售等新興商業場景的機會,豐富公司業務產品矩陣;三是通過收購標的公司,公司有望加快推進品質快遞網絡體系的鋪設和優化升級,並提升業務和收入規模;四是本次交易完成後,雙方可在多個環節開展資源整合,逐步優化成本費用,釋放協同價值,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整體盈利。
“申通此次收購是快遞行業從‘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轉型的標誌性事件。”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分析,丹鳥物流主打高品質、高時效服務,其單票收入遠高於申通的經濟型快遞。通過收購,申通直接獲得了一個成熟的、定位高端的直營網絡,快速切入即時零售、區域配送等新興藍海市場,爲其“三年內體驗第一”的戰略目標提供了關鍵支撐。“這並非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戰略卡位,旨在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擺脫‘通達系’長期以來的同質化低價競爭泥潭。”柏文喜說。
政策驅動快遞業整合潮
面臨“兩張網”融合大考
近年來,國家郵政局持續鼓勵快遞企業開展兼併重組,推動企業強強聯合、加強核心資源整合。在此導向下,行業內整合動作頻現。此前,京東物流完成了對德邦控股的控制權交割,極兔速遞以約68億元收購百世集團旗下的百世快遞中國區業務,順豐控股收購了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嘉裡物流51.5%的股權。
不過,儘管申通收購丹鳥物流後爲其步入高端市場及謀取協同價值奠定了基礎,但仍舊面臨多重挑戰。
這種運營模式的差異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直接關係到用戶體驗與品牌價值的重塑。業內人士分析,申通若想真正實現“1+1>2”的協同效應,必須在組織架構、運營標準和服務體系上進行深度整合,而這一過程遠比簡單的股權交割複雜得多。
“最大挑戰是‘兩張網’能否融成‘一張網’。”廣州眺遠營銷諮詢公司總監高承飛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丹鳥的“倉儲+配送”是直營,而申通則是加盟制,結算規則、定價體系、客服標準都不一樣。因此,未來,系統接口、路由規劃、干支線班車時刻表全部要重寫,IT改造至少要耗費6—9個月。同時,品牌端更敏感,丹鳥在阿里體系裡是“天貓超市專配”,口碑偏高端,而申通主品牌仍帶“低價”標籤,如何區隔而不稀釋,是高層必須做的選擇題。
運營模式和品牌定位的深層次差異,使得資源整合成爲申通收購後面臨的首要課題。除了要解決“兩張網”融合的技術難題,如何快速實現業務協同並扭轉丹鳥當前的虧損局面,更是考驗申通管理智慧的關鍵所在。
在柏文喜看來,資源整合與扭虧爲盈是收購丹鳥物流後申通首要應當注意的問題。
丹鳥物流目前尚未實現盈利。申通快遞在公告中指出,雖然丹鳥物流已初步建成覆蓋全國的物流網絡,包括59個分撥中心和2600多個網點,但由於成立時間較短,業務規模仍處於擴張期,前期投入成本較高,規模效應尚未顯現。加之今年1—4月行業淡季影響及市場價格競爭加劇,公司錄得2.3億元的淨虧損。
柏文喜認爲,丹鳥物流單票運營成本甚至高於順豐。申通面臨的當務之急是如何快速優化丹鳥的成本結構,將其納入自身體系並實現盈利,避免其虧損拖累整體業績。
快遞業“七雄”格局成型
服務價值戰升級
當前快遞行業競爭呈現“白熱化、差異化、政策驅動”的複雜態勢。一方面,頭部企業如順豐、京東物流通過航空網絡和智能技術鞏固高端時效市場,而“通達系”與極兔則圍繞電商件展開激烈份額爭奪,單票收入持續承壓,部分地區甚至出現“8毛髮全國”的極端低價;另一方面,國家郵政局近期強力推行“反內卷”政策,廣東、浙江等地將快遞底價強制上調至1.4元以上,試圖終結惡性價格戰。
同時,行業加速技術升級,無人配送、AI分揀等應用規模擴大。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快遞物流無人配送車規模化應用已累計超過6000臺,推動成本重構與服務差異化。
因此,此次申通對丹鳥物流的全資收購,亦是行業加速整合的明確信號。柏文喜稱,在監管層面,國家郵政局鼓勵快遞企業兼併重組,推動強強聯合;在市場層面,頭部企業通過併購補齊短板、強化優勢,以應對從規模效應到服務品質的競爭法則轉變,預示着未來行業內的整合與洗牌將持續發生。
這一輪併購浪潮正在深刻重塑行業格局——隨着頭部玩家紛紛落子佈局,快遞江湖的“戰國時代”已初現端倪。中信建投證券的最新研報顯示,收購後申通市佔率達13.5%,取代韻達成爲行業季軍。快遞行業正式形成“4+3”的七雄格局——中通、圓通、申通、韻達與順豐、京東物流、極兔。
此外,資本市場的反應最爲敏銳,宣佈交易消息當日,申通快遞股價迅速漲停,創下近三年來的新高,公司市值達到231.76億元,印證了這場收購的戰略價值。
“對‘通達系’內部座次影響有限,卻可能把二線快遞逼到牆角。”高承飛認爲,申通收購丹鳥物流後,淘系訂單佔比將逼近韻達,日均件量差距縮小至2000萬票以內,價格戰有望階段性降溫。真正被擠壓的是京東衆郵、豐網速運這類腰部玩家,它們既無電商靠山,也缺末端密度,接下來,要麼“賣身”,要麼退出。
柏文喜也認爲,此次申通收購丹鳥物流打破了快遞業現有競爭態勢,直接衝擊了“通達系”內部的排名。申通通過補強高端市場,業務量有望快速逼近甚至超越目前排名第三的韻達,從而改變“通達系”內部的座次。此次收購也將快遞行業的競爭焦點從單純的“價格戰”推向了“服務價值戰”,迫使其他競爭對手(無論是通達系還是順豐、京東)必須重新審視自身在高端市場的佈局,加速了行業從效率競爭向體驗競爭的整體躍遷。
■中國城市報記者 張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