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像「擰毛巾」扭曲!深腦刺激手術助重獲新生

江同學12歲時因嚴重肌張力不全而軀幹肢體扭曲,臺大醫院進行高精確度、高難度的「雙側蒼白球內側核深腦刺激植入手術」,術後6個月已可正常行走。(鄧博仁攝)

今年將升大學的江同學,12歲時罹患嚴重肌張力不全,軀幹肢體像「擰毛巾」般嚴重扭曲,站不直、難以行走,讓正值青春期的他每天都筋疲力盡,「與世界格格不入,對未來充滿恐懼」。2019年接受臺大醫院「雙側蒼白球內側核深腦刺激植入手術」,半年後恢復正常行走,彷彿重獲新生。

臺大醫院神經部醫師戴春暉說明,全臺每年約數千至1萬人罹患肌張力不全症,又分爲原發性、續發性,前者多爲遺傳、基因所致,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此年齡層須考量生長、發育時機,要在長高前及時接受治療,避免病情急速惡化,確保恢復行走功能。

臺大醫院4日舉行「完成400例高精度深腦刺激治療記者會」,江同學(中)回到當年接受手術的醫療團隊現場,臺大副院長高淑芬(左二)、主治醫師戴春暉(右一)及團隊特別爲他慶生,象徵他從病童順利成長爲大學生,重啓人生新篇章。(鄧博仁攝)

臺大醫院4日舉行「完成400例高精度深腦刺激治療記者會」。(鄧博仁攝)

江爸爸表示,江同學就是屬於原發性肌張力不全。未發病前,兒子就像一般孩子一樣活動自如、充滿笑容,國小時出現扭不開瓶蓋、彎曲動作,尋求醫師治療卻找不出原因,直到12歲發病,才知道是罹患原發性肌張力不全,整個身體扭曲、無法站直。

江爸爸說,發病時的兒子正值青春期,肌張力不全除了影響行走、活動,也對他的國中生活、社交、學習造成嚴重影響,感到十分痛苦,人生像黑白的。在臺大醫院團隊轉介下,「做了一個勇敢的決定」,進行深腦刺激手術,治療6個月後恢復行走、跑步,9個月後已能騎腳踏車。

戴春暉說明,深腦刺激治療基本上是「終生治療」,需在胸前裝設脈衝治療器,連結腦部,以電極刺激腦核進行節律治療,需深入8~10公分的腦部、鎖定僅0.3~0.5公分大的核區,每秒電擊至少130下,治療必須精準鎖定,避免影響其他大腦部位。

戴春暉指出,過去藥物、肉毒桿菌治療效果有限,深腦刺激治療是臨牀實證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可用於巴金森氏症、肌張力不全、顫抖症及癲癇。巴金森氏症2015年通過健保給付,肌張力不全症則在去年(2024)通過、每年約50人受惠,未來癲癇也有望納入給付。

巴金森氏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表示,肌張力不全分爲局部、全身性,局部常發生於成人,可能出現歪頭、顫抖、眼部痙攣等症狀,發作原因包括基因異常、或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引起的遲發性肌張力不全;全身性則好發於小朋友,造成身體像扭毛巾一樣扭曲,影響行走。

戴春暉說,臺大醫院至今已完成超過400例深腦刺激個案,其中約9成爲巴金森氏症患者。許多肌張力不全病友小小年紀就發病,又須終生治療,對家庭來說是一大負擔,健保去年通過肌張力不全給付,將爲更多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