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警報器「舌苔」變厚別慌 醫師曝4招:從生活調回免疫平衡

醫師建議可每日輕刷舌面、調整作息,維持口腔菌相平衡。示意圖/ingimage

每天早上刷牙照鏡子,你會看舌頭嗎?基因醫學專科醫師張家銘提醒,舌苔不只是外觀問題,更是身體免疫與代謝狀態的「健康雷達」。近年多篇國際研究顯示,舌頭表面微生物的變化,竟與多種癌症的早期發展密切相關。

張家銘指出,舌面上棲息着上千種細菌,在身體健康時彼此維持穩定平衡;但一旦出現慢性發炎、免疫下降或飲食不均,菌相就會失衡。2021年《口腔生物學檔案》(Archives of Oral Biology)分析九篇臨牀研究後發現,癌症與癌前病變患者的舌苔菌種與一般人明顯不同。

「像是厚壁菌、放線菌、梭桿菌會明顯增多,而原本有保護作用的擬桿菌則減少,這些細微變化其實早已反映身體正在發炎。」張家銘說,這些菌羣失衡會改變舌苔外觀,使其變厚、變黃、甚至帶有黏膩感,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異味或味覺變化。

他解釋,舌苔上的代謝物會參與體內多種訊號途徑,例如鞘氨醇磷酸與前列腺素D2等脂質傳導路線,若失衡,恐助長癌細胞的增生與轉移。「簡單說,當身體的警報響起時,舌頭常是最先『說話』的地方。」

至於如何觀察自己的舌苔變化?張家銘建議,每天早上起牀刷牙前,先花幾秒對鏡檢視:健康的舌苔應呈淡粉紅、僅覆薄白層、無明顯異味。若發現舌苔顏色加深、厚重或伴隨口氣異常,就可能是腸胃或免疫系統失衡的警訊。

張家銘強調,觀察舌頭是最簡單也最誠實的健康檢視方式,「不需驗血、不用儀器,只要願意多看自己一眼,身體就會給出答案。」他也鼓勵民衆拍攝「舌頭日記」,記錄每日變化,透過小小習慣重新連結身體訊號。

「身體每天都在對我們說話,只是我們忘了怎麼聽。」張家銘說,從舌苔開始學會觀察,也許就能提早察覺疾病跡象,讓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