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感受地方事!跟移工上漁船、陪老人做回收 「每個故事都是新考驗」

《淡淡》團隊拿着剛出爐的第十九刊合影。(圖/郭星妤提供)

學生笑稱「做淡淡沒有踏實的一天」,對幕後團隊而言,每一個故事都是新的考驗。爲了貼近個案,黃文倩鼓勵學生「把自己當成吸收故事的人」,跟着移工上漁船,陪着老人做回收,踏上球場打高爾夫。她反對給學生過多框架,「盒子給他了,東西倒進去,雖然速度很快,可是不會有讓我們意外的東西」。

先用身體感受,纔有機會和個案產生連結,正如晚近學界提倡的「共情力」說法。黃文倩回憶,有一次學生跟着移工上漁船,整艘船隻有船長是臺灣人,「你可以批判移工的就業處境」,也可以純粹從人的角度寫個案故事──當天剛好做看護的妻子來探望移工,「試想,跟妻子重聚這一天是不是個案那幾個月最開心的一天?」

大四李葳庭透露以前的作文成績總是不理想,直到加入《淡淡》才發現原來寫作不必拘泥考試的框架,可以自由寫下想寫的內容。

黃文倩說明,考試作文時間有限,目標是完成題目要求。評選聯合杯作文大賽總決賽時,她驚喜發現聯合杯強調「破框思考」的圖像式命題,有助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用寫作展現觀點和感受。

不分文言文或白話文,黃文倩建議學生從有感覺的作家或文體開始欣賞,培養閱讀跟寫作的興趣。「真正厲害的文學大家往往也是融會古今」,無須替學習設限,跨時代的文學素養纔是寫作的根基。

提起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YT博主」黃文倩提醒跨媒體能力養成已是基本,AI讓技術不再是門檻,怎麼樣持續講一個好故事,整合自己的創意纔是考驗。

●看特點/文字影像 記錄變遷 不說口號 共情感受

黃文倩解釋,知識份子對於淡水土地的記述可以回溯到90年代刊物《滬尾街》,雖然只有9期,仍可看作近代淡水地方誌的濫觴。淡江大學田野調查研究室創於1994年,30年來,研究室以文字、影像持續記錄淡水的發展及變化。她堅持讓學生親身踏上土地,再逐步引導寫作背後的思想格局;撐得住留下來,有歧見攤開說,黃文倩給予學生「來去自由」的彈性。她觀察,不用刻意搬出關懷地方的遠大目標,這批年輕人藉由近身觀察,自然對個案萌發共情感受。

在淡江的大學城時不時可以看到拾荒老人的身影。(圖/沃佳。出自《淡淡》第十一刊淡水銀髮族生活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