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反超巴菲特之時,黃仁勳警示AI風險:沒新想法,就集體失業
7月12日,站在人工智能浪潮之巔,英偉達(Nvidia)首席執行官黃仁勳的個人財富與公司市值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脹。然而,他近期卻在公開場合發出審慎的警告:如果行業缺乏持續創新,人工智能帶來的生產力飛躍,最終可能演變成一場失業危機。
得益於投資者持續加碼押注英偉達在人工智能和GPU(圖形處理器)領域的主導地位,公司在今年創下多項里程碑,業績持續攀升。
本週三,英偉達成爲全球首家市值突破4萬億美元的企業,超越微軟和蘋果。週四收盤時,英偉達股價繼續站穩這一關口,週五則上漲約1%。
黃仁勳的個人財富也大幅增長。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Bloomberg’s Billionaires Index),這位62歲的企業家僅在2025財年以來,身家就增長超過四分之一,約合290億美元。目前,他的淨資產爲1430億美元,與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董事長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1440億美元不相上下。
週五美股開盤後不久,據《財富》(Fortune)雜誌分析,黃仁勳以1437億美元的淨資產反超巴菲特,後者爲1421億美元。
CNBC報道稱,英偉達高管當天還與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會面。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最新文件,黃仁勳近日出售了約22.5萬股公司股票,套現約3640萬美元。此次減持屬於他今年3月啓動的一項預定股票出售計劃的一部分。根據該計劃,他將在年底前最多出售600萬股。這並非孤例,去年,他已通過類似計劃累計出售了價值約7億美元的英偉達股票。
SEC文件還顯示,英偉達董事會成員、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風險合夥人布魯克·西韋爾(Brooke Seawell),也出售了約2400萬美元的公司股份。公開資料顯示,西韋爾自1997年起擔任英偉達董事。
目前,黃仁勳依然通過多種合夥和信託形式,直接或間接持有超過8.58億股英偉達股票。
然而,正當市場爲英偉達的成就狂歡之際,黃仁勳本人卻對AI的未來抱有更爲複雜和深思熟慮的看法。
他在接受CNN記者法裡德·扎卡里亞(Fareed Zakaria)採訪時表示:“如果世界缺乏新想法,那麼生產力提升最終只會轉化爲失業。”
黃仁勳認爲,只要企業不斷提出新想法,生產力和就業就有望同步增長。但如果缺乏新目標,“生產力就下降”,這極有可能導致崗位減少。
“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社會是否還有更多新想法。如果有,如果我們的生產力提升,我們就能實現增長。”黃仁勳說道。
黃仁勳的擔憂並非孤例,實際上呼應了整個科技行業對AI社會影響的普遍焦慮。另一位科技領袖、Anthropic公司負責人達里奧·阿莫代伊(Dario Amodei)的觀點更爲激進,他上月警告稱,AI在未來五年內可能會消滅一半的初級白領崗位,使失業率飆升至20%。
根據人力資源公司Adecco Group 2024年發佈的一項調查,約41%的首席執行官認爲,AI將在未來五年內導致成千上萬家公司裁員。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Forum)今年1月發佈的另一項調查則顯示,41%的僱主計劃到2030年因AI自動化而縮減員工隊伍。
“每個人的工作都會受到影響。有些崗位會消失,也會有大量新崗位誕生。我希望,所有行業生產力的提升最終能惠及整個社會。”黃仁勳表示。
黃仁勳爲AI的發展辯護稱:“在過去的三百年、一百年、六十年,甚至計算機時代,生產力和就業始終是同步提升的。”他補充說,技術進步能夠釋放出“無窮的創意”和“建設更美好未來的各種方式”。
人工智能同樣可能徹底改變工作的方式。根據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及亞特蘭大、里士滿聯邦儲備銀行2024年的一項調研,美國超過一半的大型企業計劃自動化原本由員工負責的任務,如支付供應商款項或處理髮票。
黃仁勳坦言,連他自己的工作內容也因AI革命發生了變化,“但我依然在履行我的職責”。
部分企業也已將ChatGPT等AI工具和聊天機器人用於文案創意等環節,包括撰寫招聘啓事、新聞稿和制定營銷方案等。
“AI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技術平權器。”黃仁勳表示,“它賦能於那些不懂技術的人。”(易句)
(本文由AI翻譯,本站編輯負責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