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部揭漁電共生「假數據」 藍青年曝唯一獲利者

國民黨臺北市議員羅智強辦公室主任陳冠安8日在臉書發文,直指所謂的「非核家園」根本是「世紀大騙局」,並以「漁電共生」爲例,痛斥政策早已背離初衷,成爲利益輸送的工具。(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執政多年來積極推動「非核家園」與綠能政策,相關爭議卻層出不窮。國民黨臺北市議員羅智強辦公室主任陳冠安8日在臉書發文,直指所謂的「非核家園」根本是「世紀大騙局」,並以「漁電共生」爲例,痛斥政策早已背離初衷,成爲利益輸送的工具。

陳冠安表示,漁電共生政策原先以「養殖爲本、綠電加值」爲號召,強調可以讓傳統養殖與太陽能發電共存共榮,但審計部最新查覈卻揭露殘酷事實:全臺已完工併網的案場中,近七成根本未落實養殖,形同「假養殖、真種電」。他直言,這不僅是政策徹底失敗,更淪爲「特定人、特定產業的提款機」。

他指出,數據惡化情況不容忽視。近年臺灣養殖漁業的產值雖從2021年的321億元提升到2023年的379億元,表面看似成長,但實際產量卻逐步下降,從27.48萬公噸滑落至26.74萬公噸。養殖戶與從業人口數字也一路減少,顯示產業正在萎縮。「產業在崩壞、從業者在消失,民進黨卻還口口聲聲說要顧農業,實際卻是犧牲農漁業來換綠能業者發大財。」

陳冠安更將矛頭指向國家安全。他強調,農地大量轉作光電,已讓糧食生產受到嚴重擠壓。蔡政府過去承諾糧食自給率要維持在四成,但現實卻每況愈下,2023年甚至跌至30.35%,創下十八年新低。這意味着臺灣對進口依賴加深,一旦國際局勢緊張,甚至發生戰爭,糧食安全將陷入極度脆弱。他批民進黨的能源與農業政策結果只有三個字:「全民受害」,物價持續上漲、臺電財務惡化...,「唯一獲利的,只有綠友友與小英男孩。」

外界其實已多次批評,光電業者憑藉資金優勢進入漁村,使土地租金暴漲,從過去一甲地4萬元翻升到40萬元,傳統漁民被迫退出。甚至還有鰻魚養殖戶投訴,光電廠優先抽排水,導致魚塭環境惡化,魚羣大量死亡卻無人負責。陳冠安強調,能源轉型可以推動,但不能建立在摧毀農業基礎、犧牲國家安全的前提上,否則所謂的非核家園,只會成爲一場世紀大騙局。

針對審計部報告指出「漁電共生7成案場未具養殖事實」,農業部漁業署8日澄清,目前地方政府確認已營運案場計有276件,完成查覈174件,其中廢止農業容許的有35場,僅佔「12%」,而與審計部出現落差則是因案場計算方式不同,且審計部僅統計至今年1月底,未更新後續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