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告點名新北行道樹風險 專家:問題不在樹種本身
行道樹是城市景觀的一環,樹木管理相當重要,圖爲颱風過後街頭行道樹傾倒情況。本報資料照片
審計報告點出新北行道樹栽植風險,認爲部分樹種恐有竄根、不耐強風或飛絮等問題,影響安全並增加公帑賠償風險。專家則提醒,問題不在於樹種本身,而是栽植位置與管理維護是否得當;樹藝師更批評將風險推給樹種是不負責任的說法。對此,新北市景觀處迴應,已展開樹木健檢與建檔作業,未來將全面涵蓋全市7萬多株行道樹,以強化長期管理。
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理事長黃裕星指出,問題不在於「樹種本身」,而是「種植位置」是否合適。他說明,依臺北市規範,人行道若寬度僅2.5公尺,不得栽植喬木,至少要達到2.5至3.5公尺才適合,否則樹根難以正常生長,終將破壞道路或設施。他強調,行道樹選擇必須依據「生育地」特性判斷,人行道地下管線密集,風險較高,安全島則因透水結構相對適合栽植。至於「竄根」現象,黃裕星認爲根源在於管線滲漏,「樹根只是循着水氣進入,不會無緣無故亂竄。」
樹藝師藍樑文則直言,將風險歸咎於樹種是不負責任的推託,「所有樹木都有風險,但真正造成問題的都是人爲因素。」他舉例,行道整修時若隨意開挖,往往造成樹根斷裂,衍生安全隱患。藍樑文指出,臺北市已推動樹木普查與健檢,他曾協助完成2萬棵樹的建檔與風險評估,針對褐根病、枝條過長等問題採取緩解措施,「不是每顆榕樹都有危險。」他呼籲新北比照,建立制度化巡檢,高風險樹木應縮短檢查週期,全面強化管理。
新北市景觀處長林俊德表示,市府已逐步建立行道樹管理制度,工程施工範圍內的樹木均會依樹齡與身分標示定期健檢,並將「能移植就不移除」納入原則,兼顧都市建設與樹木保存。他指出,部分早期栽植如木棉、板根樹,因飛絮或外觀問題已不再列入選項;現有行道樹方面,市府已優先完成珍貴樹木的普查建檔,後續將擴及一般樹種,全面涵蓋新北市7萬多株行道樹,建立完整資料庫與健康檔案,以利長期維護與風險管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