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認識 優化供給 推動避暑旅遊高質量發展

7月4日,全國35℃以上覆蓋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預計未來大範圍高溫天氣仍將持續。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25年夏季我國平均氣溫偏高0.5~1.5℃,長江中下游高溫日數預計增加10%~15%。中東部地區夏季高溫日數將增加10-20天。5月份我國多個省市高溫提前20多天,最多長達一個半月。

2025年夏天高溫過程持續時間長,強度強,範圍大,避暑旅遊需求也提前釋放,並高於往年同期水平。隨着大中小學生暑期的開始,避暑旅遊進入高位運行階段。OTA數據顯示,避暑旅遊機票、酒店、門票、租車等預訂量同比去年均大幅增長,西北、東北和西南地區是國內避暑遊熱門目的地。

文旅部門和氣象部門一道爲廣大遊客夏季避暑推出線路和優惠舉措。文化和旅遊部和中國氣象局共同推出16條“2025年避暑旅遊路線”。路線涉及的相關地方,精心策劃並推出了豐富的文旅消費優惠措施和特色文旅活動。廣大遊客在享受清涼避暑、領略祖國壯美山河的同時,還可享受實實在在的旅遊消費優惠,參與各地舉辦的森林音樂節、星空露營、民俗文化展演、清涼美食節、高山漂流、溶洞探秘、特色集市等豐富多彩的夏季主題活動。

傳統和新興避暑旅遊目的地都已做足準備,也不斷推陳出新,豐富避暑季產品。貴州重點打造“清涼觀賽、清涼文化、清涼旅居”3個板塊。黑龍江搶抓“後亞冬”機遇,啓動避暑旅遊“百日行動”,持續在提升“食住行遊購娛學”全要素供給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全國夏季避暑旅遊引領區。河南雖然是非傳統避暑旅遊目的地,圍繞夏季消費熱點,持續開展消夏避暑活動。結合夏季羣衆文旅需求,以“夏爽中原·老家河南”爲主題,開展藝術、美食、紅色、旅居、研學等列特色活動,共同織就河南暑期文旅活力場景。

避暑旅遊不只是圖個涼快,哪兒涼快哪待着。其實質是氣候康養,涉及旅居、會議會展、研學等多個行業和產業。

一是要從戰略高度認識避暑旅遊對目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帶動作用。避暑旅遊涉及房地產去庫存、碳排放、柔性人才引進、社會共治共享等。2024年,貴州省安順市在房地產市場整體下行的大背景下,跳出傳統思維,深挖氣候、生態等比較優勢,積極引進拓展省外客源,推進打造避暑旅居產業,爲全市房地產市場加速止跌回穩提供了有力支撐。2024年,全市共實現商品房外銷4319套,同比增長41%。

二是不斷增加有效供給,提升服務質量。避暑旅遊目的地要增加高品質有效供給,加強對避暑候鳥的服務保障。避暑客長住下來,就產生了異地的生活需求,且遠高於當地水平。要增加高品質供給,釋放避暑旅遊消費潛力。構建15分鐘生活圈,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豐富避暑客日常文化娛樂體育休閒活動,讓避暑客生活便利、玩的開心、盡享清涼。

三是加強氣象醫學研究,培育氣候康養旅遊目的地。目前,各避暑旅遊目的地對氣候資源的利用還處在淺層和比較籠統的狀態。多數避暑旅遊目的地只是利用了夏季清涼舒適的氣候背景價值,有些還出現氣候是強項,旅遊成了短板。而深層次的,對那些慢性病有積極作用理論支撐不足。氣候本身是中性的,對不同性別年齡、南北方不同區域、不同基礎病患者等特定人羣作用差異大,甚至相反。因此,德國的每一個氣候康養旅遊目的地,都準確地給出了適應症及氣候康養的方式方法。

另外,夏季是氣象災害高發頻發時期。要做好夏季避暑旅遊安全防範工作。山地、濱海等避暑旅遊目的地,要做好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並及時發佈信息。強化涉水濱水活動安全管理。夏季是旺季,要強化市場管理和食品衛生管理。強化市場監管,防止哄擡酒店、民宿及餐飲等價格。夏季是瘧疾等疾病高發期,加上啤酒、燒烤是標配,要強化食品安全和衛生管理。

(本文作者系中國旅遊研究院研究員 吳普)

責編:勾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