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變「魔鬼代言人」找聖人候選人惡行、不檢點行為 天主教制度別有深意
示意圖/ingimage
若想要避開討厭少數意見的心理傾向,運用「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的思考方式是很有效的。魔鬼代言人這個名詞來自於天主教教會選拔聖人時,會指派一位神父負責找出聖人候選人的缺點或問題,而這位神父就稱爲魔鬼代言人。
一旦被指派這個任務,這位神父就必須調查聖人候選人的惡行、不檢點的行爲等等,證明這名候選人的不適任。
針對魔鬼代言人的指證,另一派的人則會提出反駁,主張候選人的適任性。聽過雙方的辯論之後,教會纔會決定此候選人是否能夠列入聖人之列。
本文出自《哈佛‧慶應 最受歡迎的實用談判學》
透過魔鬼代言人制度的引進,故意製造聽到不同聲音的機會,以求做出客觀且冷靜的判斷。
就像這樣,在會議中透過對某項意見的反駁或批判,能夠做出更適當的討論結果。只是,實際上針對某項意見提出反駁或批評,可能會被視爲人身攻擊,在現實中非常不容易推動這種做法。
因此,如果無法採用魔鬼代言人這種嚴格反對者的方法,可以將共識內容或提案寫在白板上,或是透過投影機放映在螢幕上,讓所有成員針對寫出來或投影出來的意見提出反駁,這樣的方法也有幫助。
雖然這方法看起來很簡單,不過比起當面被別人批評「你的想法有問題」,單純看到寫出來的內容遭到反駁,遭批評的人也比較容易豎耳傾聽。發放共識案的文件也是有效的做法,這也有實際案例。一九九四年WTO(世界貿易組織)剛成立時,世界各國齊聚一堂討論要簽訂哪些協議。
那時,當時的秘書長鄧克發送了被稱爲「鄧克提案」(Dunkel Proposal)的草案給各國。在各國來回對此草案的批評、辯論當中,逐漸彙集了需要討論的事項。
把該批評或辯論的內容寫在書面上,利用這個方式讓大家針對條件或文件進行批判討論,而不是把批判的矛頭指向特定國家。透過這樣的方式,一開始預測可能會進展困難的談判,也終於勉強達成共識了。
(本文出自《哈佛‧慶應 最受歡迎的實用談判學》作者:田村次朗,隅田浩司 譯者:陳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