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健康與品質 激活農產品市場新動能
中國商報(記者 馬嘉)農產品消費,一頭連着百姓生活、一頭連着農業生產,是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方面,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路徑,也是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升級、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但當前,我國農產品消費市場仍面臨着供需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消費者對高品質、多樣化、便捷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另一方面,農產品流通效率低、品牌溢價不足、消費場景單一等問題制約市場潛力釋放。要真正促進農產品消費,就必須改變傳統思維,將視角從“舌尖”的需求延伸到“心尖”的嚮往,深度拓展農產品消費的廣度、深度與溫度。
深度挖掘“健康與品質”
健康是當前及未來農產品消費的核心驅動力。當前,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營養價值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四五”以來,我國新認證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誌農產品3.6萬個,2024年綠色食品銷售額突破6000億元,帶動生產端向標準化、綠色化轉型。
有了好的農產品,我們需要健全“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可追溯體系,利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清晰呈現農產品的產地、種植養殖過程、農藥化肥使用情況、檢測報告等信息,讓消費者吃得放心、吃得明白。在此基礎上,要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鮮明、品質過硬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提升其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例如,推廣“訂單農業”“認養農業”模式,讓消費者親身參與農產品生產,建立更深層次的信任關係。
農產品精深加工是提升附加值的關鍵。2024年,第一批重點培育的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名單公佈,推動糧油、果蔬等資源向即食食品、功能食品轉化。
這也爲我們細分健康需求、精準開發功能性農產品打下了基礎。農產品企業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健康狀況的人羣,開發低脂、高蛋白、富含膳食纖維、特定微量元素等功能性農產品,如富硒大米、高鈣牛奶、低GI水果等廣受消費者好評;與科研機構合作,深入研究農產品營養成分,用科學數據支撐產品賣點,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
加快農業價值鏈條重構
拓展農產品消費的新空間,是關乎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的“必答題”。要從開闢多元新空間入手,重塑消費格局。
文旅農融合點亮了“體驗式消費”的璀璨星光。果園採摘、農事研學、鄉村民宿餐飲等沉浸式體驗,讓消費者在綠水青山間直接感受併購買農產品。例如,浙江安吉茶園推出的採茶、製茶體驗遊,不僅大幅提升茶葉銷量,更帶動了周邊民宿與餐飲消費。農產品在此場景中昇華爲一種可觸摸的鄉愁與文化符號,其價值在消費者的深度參與中得以強化。
同時,學生營養餐工程也蘊含巨大潛力。有關部門正大力推動營養改善計劃深入實施,學校食堂對安全、營養食材的需求量龐大且穩定。有地方推動本地蔬菜、雞蛋直供學校食堂,不僅保障了學生“舌尖上的安全”與營養,更穩定消化了當地大宗農產品,爲農戶帶來持續訂單。這一模式如能推廣,將構築起農產品消納的“校園陣地”,使營養餐計劃成爲惠農富農的雙贏工程。
構建社區共建共享新模式也是“送農產品出圈”的一條新路:城市居民與農村建立“對口幫扶”或“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定期配送農產品,甚至組織居民下鄉參與農事勞動。這種模式不僅提供了新鮮農產品,更建立起了城鄉之間的情感紐帶和互助關係,讓消費者對所消費的農產品有更強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拓展農產品消費新空間,實際上是一場深刻的農業價值鏈條重構。它要求市場各方主動擁抱變革,超越對單一“菜籃子”的路徑依賴,在學生營養餐的民生保障、社區團購的高效鏈接以及文旅體驗的情感增值中,開掘出富饒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