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DeepSeek爆火,中行萬億計劃之外,銀行業搶食AI產業鏈

財聯社2月14日訊(記者 樑柯志、高萍、史思同)DeepSeek橫空出世成爲全球熱議的出圈話題後,一向以投資成熟期企業爲主的中國銀行業,敏銳覺察到人工智能普及化和規模化應用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現實。

不久前,中國銀行率先發布《支持人工智能產業鏈發展行動方案》,計劃未來五年爲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各類主體提供合計規模不低於1萬億元專項綜合金融支持。這一信息,給本就因DeepSeek熱到發燙的AI概念平添了“一把火”。

財聯社記者從中國銀行相關人士處瞭解到,這份《方案》中行內部醞釀確實已有時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後即啓動了相關工作,該行高層對此亦非常重視,將其作爲落實國家戰略和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的結合點和切入點。

中行之外,其他銀行在人工智能產業鏈佈局如何?近日,財聯社記者密集採訪了全國主要大中銀行獲悉,人工智能產業普遍被視爲科技金融或新質生產力的組成部分,享受相應的優惠信貸政策,但多數銀行並沒有像中國銀行一樣,單獨針對整個人工智能產業推出成體系的服務方案。多位銀行業人士表示,中行方案引發如此巨大的市場反響,是“沒有想到的”。

但受訪人士也明確表示,隨着人工智能應用成本降低帶來的應用場景的想象空間,泛人工智能領域,特別是其上下游產業的金融服務和融資需求確實在大幅增長,也將吸引更多銀行業的深度介入。

郵儲銀行相關人士即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近年來已爲華爲、摩爾線程等人工智能龍頭企業提供綜合授信近千億。同時,郵儲銀行已經開展對大模型算法、大數據、AI芯片、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等方向行業研究。

據易觀千帆報告,截至2023年12月底,銀行業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高達13.4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74%。其中六大國有行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佔比接近72%,第一梯隊工農中建貸款規模分別爲2.70萬億、2.10萬億、1.47萬億和2.24萬億。

AI產業鏈融資需求火爆,金融資金加速涌入

2月13日,金融科技上市公司長亮科技(300348)CEO李勁鬆對財聯社表示,以DeepSeek爲代表的國產大語言模型意義在於極大降低應用型企業的大模型訓練成本,打破企業自主研發的最大瓶頸,爲人工智能在各類型企業的應用普及奠定基礎。

知名數字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則認爲,預計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的融資會越來越多元化,不僅銀行,股市、債市、跨國融資等方面都會出現新的火爆局面。

事實上,今年以來各路資金加速涌入AI產業的格局已經出現。

1月以來,中美兩國企業界均有大手筆的AI投資計劃正式亮相。先是美國OpenAI宣佈了“星際之門計劃”,日本軟銀集團、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美國甲骨文公司聯合投資5000億美元,在美國建設支持AI發展的基礎設施。

1月17日,國智投和大基金三期共同出資設立的“AI產投基金”正式成立,出資額高達600.6億元人民幣。

伽馬數據1月發佈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同比增長77%,融資金額由2019年的1000億左右,增至去年的逾4000億。在各國投資比例上,美國佔據大部分份額,遠高於其他各國之和。

深圳某超大型通訊公司戰略投資部人士表示,國內存在好的人工智能企業,但是還需要時間“跑出來”。從國家層面來說,肯定還是希望在AI+場景、AI+垂直應用方面發展優勢,預計下一步在下游企業、接近應用端的投資需求會加大。

根據《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數據,去年前三季度人工智能相關投融資爲812億元,硬件和技術佔比僅爲15.7%,其餘均爲應用領域,包括人工智能自身應用、傳統行業應用以及機器人、自動駕駛。

華南某大型國有產業基金負責人表示,一直在投資和看好人工智能公司,包括寒武紀、商湯都是優秀的公司。但是,在大模型這一輪投資中,不少基金都缺失踏空,未來將會加強在這方面關注和投資。

上述通訊公司人士認爲,中國人工智能下一階段發展要獲得更高競爭優勢,有必要儘快賺錢盈利,可能需要在應用端實現商業模式突破。

大行成體系切入AI產業上下游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中行此次《方案》明確四個目標,分別是賦能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服務人工智能要素供給、助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促進人工智能場景應用。

在1月23日發佈會上,中國銀行表示同時將啓動“中銀科創+”人工智能生態夥伴計劃,撬動了與產業鏈條企業的合作機會。當日出席發佈會還包括華爲集團、騰訊集團、百度集團、螞蟻集團、科大訊飛及人工智能產業鏈各類科技型代表企業。

中國銀行在《方案》中稱,作爲首家銀行建立支持科技重大專項賦能機制,將推出“1+1+N”全週期服務,涵蓋上游要素供給、中游技術創新、下游場景應用等各環節。

中行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末,在以算力建設爲代表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貸款餘額爲4100億,較年初增長11%。

《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初步構建了較爲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相關企業超過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

在農業銀行某地級市分行行長看來,人工智能的應用延伸和擴展將產生更多的細分領域和企業,會給銀行業帶來更多的市場機會。他表示,人工智能在美國實現了從“0到1”的跨越,但是中國市場和應用端有比較優勢,未來可以實現從“1到100”的擴展。

興業銀行相關人士認爲,發展人工智能是國家戰略,預計大型銀行陸續會推出類似專項方案。目前股份行專注科技金融,暫未有專門細化對人工智能領域的專項方案,但不排除未來會參與。

盤和林認爲,目前銀行直接介入的領域包括人工智能之中的算力芯片領域、雲計算企業等。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中行這種通過“小入口、早切入”的方式介入潛力產業的情況,在銀行業甚至大行層面都已經不是孤例。

如建設銀行2017年起就確定支持住房租賃作爲三大戰略之一,支持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助力國家住房保障體系建設。

官網顯示,到2022年,建行已經通過不斷完善覆蓋“租售”兩端、服務存量轉型升級、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並重的住房租賃金融服務體系,形成“投、貸、管、退”的金融服務閉環。

建設銀行最新公佈的2024年中期業績顯示,截至6月末,該行公司類住房租賃貸款餘額達到3,499.99億元,支持的住房租賃企業超過1,600家。

其中,建信住房租賃基金已簽約收購項目28個,總資產規模126.93億元,基金累計出資72.39億元,可提供長租公寓約2.28萬間。此外,建行稱,住房租賃場景金融價值創造顯著,已經爲集團帶來新轉化個人客戶超1,500萬戶。

產業發展痛點仍存,多家銀行密切關注

財聯社記者採訪多家銀行了解到,人工智能產業目前普遍被視爲科技金融或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但目前來看,多數銀行並沒有像中國銀行一樣,單獨針對整個人工智能產業推出成體系的服務方案。

多位產業基金和銀行業人士認爲,人工智能一旦在應用端鋪開,關聯的企業和服務將會出現更大規模躍升。不過,與多數科技企業一樣,不少人工智能公司早期的投融資資金主要用於研發需求,而由於技術轉化週期長,這類初創公司一方面尚未盈利,另一方面又需大額研發資金投入。

此前,合肥某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也曾表示,科技企業處於發展早期,抵押物偏少,市場營收規模、盈利能力較弱,以前難以獲得銀行信貸支持。不過,近年來銀行改變傳統科技企業融資做法,逐步採用低利率、長久期貸款服務,對企業貸款也採用綜合評估方式,提高技術、知識產權等比重,提高了科技企業獲得融資的概率和規模。

“從企業貸款的角度來說,處於更早期的初創企業,我們會用人才貸款的模式,對不同階段的企業融資需求提供靈活貸款政策支持。”一家華東股份制銀行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盤和林認爲,目前挑戰在於銀行對人工智能的融資介入還在探索階段,包括對人工智能的風險評估模式,涉及期限和風險偏好匹配等。不過,相信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的融資會越來越多元化。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中國銀行《方案》並非全部爲信貸資金,提供“不低於1萬億元專項綜合金融支持,其中股、債合計不低於3000億元”。

除此之外,對於科技金融發展痛點,易觀千帆分析師胡精華認爲,科技金融客羣涉及的行業,如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技術迭代迅速,這對銀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斷更新行業知識以保持服務的準確性和相關性。

“2024年銀行科技金融已進入‘深度智能化’競爭階段,對銀行金融科技業務最大的影響是AI重塑業務鏈,一方面AI技術深度嵌入銀行各業務環節,與大數據融合,推動客戶服務等領域的智能化升級。另一方面AI技術增強了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如招行‘天秤系統’通過AI攔截欺詐交易,風險識別率提升至99.5%。”胡精華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胡精華建議,商業銀行補齊行業研究這一短板,密切關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科技行業的發展動態和技術迭代情況,及時更新行業知識並調整服務策略以保持服務的準確性和相關性。

此外,胡精華還認爲DeepSeek對銀行業的價值遠不止“技術工具”,而是拉平銀行之間“服務代差”的核心引擎。大型銀行可以快速將其應用於多個業務領域,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而中小銀行則可以藉助DeepSeek的低成本優勢,在金融大模型研發應用上實現彎道超車,縮小與大型銀行的差距,最終實現“技術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