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接入DeepSeek 全產業鏈AI加速

本報記者 譚倫 北京報道

國產DeepSeek適配潮如火如荼之際,國內基礎電信業務也在迎來一場AI變革。

近日,工信部官方網站發佈2025年春節通信業務相關情況。根據通報,2025年春節期間,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均已全面接入DeepSeek開源大模型,實現在多場景、多產品中應用。同時,三大電信運營商將針對熱門的DeepSeek-R1模型提供專屬算力方案和配套環境,助力國產大模型性能釋放。

公開信息顯示,DeepSeek-R1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大語言模型之一,其性能與目前OpenAI的o1模型相媲美,但較o1具備更低成本優勢。2025年1月20日發佈後,DeepSeek-R1引發全球投資者關注,並於春節期間陸續獲得國內多家行業巨頭企業適配與接入,三大電信運營商也在其中。

根據時間線,中國電信率先宣佈成爲國內首家實現DeepSeek模型全棧國產化推理服務落地的運營商級雲平臺,隨後,中國移動雲也宣佈接入DeepSeek並實現所有主流版本兼容,而中國聯通則表示在完成適配後,會將DeepSeek-R1預部署在全國270多個骨幹雲池,並接入多種產品場景。

三大電信運營商官宣後,業界也迅速給予積極評價。銀河證券研報指出,三大電信運營商全面接入DeepSeek,因其更低算力成本配置,有望降低實現運營商算力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協同運營商的通道優勢,形成人工智能應用端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佔有率的提升。

加速雲業務增長

全面擁抱DeepSeek,雖已成爲主流趨勢,但對於在大模型領域同樣有自研雄心的三大電信運營商而言,顯然不是一個輕易的決定。其接入DeepSeek背後的多重價值考量,也顯然更爲重要。

“推動雲業務持續增長,是運營商的主要目的之一。”Omdia電信戰略首席分析師楊光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過去兩年,運營商開始從信息網絡提供商向數智服務提供商轉型,因此大幅提升在雲計算業務方面的投入,以作爲未來戰略轉型的基礎護城河。而隨着雲計算成爲AI大模型的核心支撐,融合發展成爲三大電信運營商的新選項。

其中,DeepSeek的低成本高性能無疑是吸引運營商的巨大優勢之一。電信分析師周桂軍表示,DeepSeek作爲開源模型,顯著降低了訓練和推理成本,且靈活支持如私有化集羣、公有云適配等部署方式。運營商通過接入DeepSeek,可減少自研模型的高昂研發投入,同時利用現有算力資源快速實現AI服務的商業化落地。

以天翼云爲例,記者從中國電信瞭解到,爲了推進與DeepSeek適配優化,天翼雲在DeepSeek-R1部署、推理及微調中,實現了輕量化蒸餾模型的靈活部署,覆蓋從複雜決策到高併發交互的全場景需求。

同時,通過DeepSeek的接入,電信運營商可豐富雲計算平臺的功能,並藉助其性能優勢吸引更多企業客戶。如中國移動雲盤接入DeepSeek後,實現了雲端資產的智能分類和高效檢索,大幅提升用戶體驗。據此,銀河證券預計,運營商通過接入DeepSeek服務政企,將加快雲業務增長。

此外,在楊光看來,AI與電信業融合,是目前的產業趨勢之一。作爲電信領域龍頭,運營商也希望藉着5G商用和AI應用場景擴展的機遇,完成從“傳統通信服務商”向“智能服務生態構建者”的轉型。

與自研大模型互補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選擇與DeepSeek進行合作,但三大電信運營商此前均推出過自研大模型,如中國移動的“九天”、中國聯通的“聯智”、中國電信的“星辰”,同時三大電信運營商均未在此前兩年內選擇第三方大模型產品,因此,其在DeepSeek誕生後不久迅速轉向,也引來外界疑問。

對於這一問題,三大電信運營商均未作出明確迴應。對此,楊光分析認爲,一方面,相比於通用大模型,運營商自研大模型更多聚焦在行業場景,二者並無太多可比性;另一方面,雖然此前市場上國產通用大模型產品衆多,但性能與全球頭部大模型存在較大差距,而DeepSeek-R1自誕生起便接近GPT-o1水平,且沒有云業務與運營商存在競爭關係,因此,容易收穫運營商青睞。

此外,楊光認爲,DeepSeek作爲國產自研領先大模型的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其進入有志在模型部署上實現從底層芯片到框架、模型的全棧自主可控的運營商的視野。

而從運營商方面觀察,儘管接入DeepSeek,其並未放棄自研大模型與算法。如中國移動的COCA算力平臺支持全版本DeepSeek模型調用,同時保留自研算法的適配空間;中國聯通的“星羅”平臺則實現多規格模型在私有化與公有化場景的靈活部署。

在周桂軍看來,這可以視作三大電信運營商通過開放平臺整合自研模型與DeepSeek,構建混合AI生態的一個嘗試。“更多還是一種互補策略。”其表示,通過大模型“通用能力+垂直場景”互補,或也是運營商的考量之一。

他還預計,未來三大電信運營商自研大模型或將更聚焦行業定製化需求,如中國移動用於強化智慧政務、智能語音助手等場景,中國聯通則用在5G+AI融合的物聯網應用場景,中國電信依託天翼雲加強安全防護和企業級服務。

而DeepSeek則可能作爲高性能基礎模型,被用於提升通用場景的AI服務效率,如通過實時分析網絡流量和設備數據,提前預測故障並優化維護,以及基於用戶行爲數據生成個性化套餐推薦,提升客戶轉化率。

周桂軍表示,未來,如何更好地實現DeepSeek與其自研大模型間的適配互補,或成爲三大電信運營商下一步重點探索的課題。

拉動全產業鏈AI進程

隨着三大電信運營商的集體接入,業內認爲,DeepSeek 或在國內數字基礎設施層面加快普及,加快我國數字基礎設施智能化的速度,帶動電信全產業鏈的AI創新業務增長。

長江證券研判,隨着客戶對DeepSeek 的使用增加,運營商雲計算和IDC業務將率先受益。截至2024 年年底,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爲公衆提供的數據中心機架數達83 萬架,智算規模超50EFlops(FP16),同比實現翻番增長,運營商IDC 業務體量大將充分受益。其中,AI 智算雲成爲當前新的市場增量,尤其在DeepSeek R1 發佈後,運營商智算雲的利用率或迎來顯著改善。

同時,該機構認爲,運營商主導的算力產業鏈也將充分受益。從三大電信運營商的Capex 規劃來看,中國移動2024 年算力規劃投資475 億元,同比增長21.5%;中國電信2024 年規劃產業數字化資本開支369.6 億元,佔比38.5%,提升2.5pct,其中雲/算力投資180 億元;中國聯通2024 年規劃投資重點轉向高增長的算網數智業務。

不過,周桂軍認爲,儘管DeepSeek降低了部分成本,但大規模部署仍需匹配算力基礎設施。2024年三大電信運營商計劃建設總計31.6EFlops的智算規模,同比增長107%,資本開支壓力仍存。

此外,在其看來,AI技術更新迅速,DeepSeek是否能笑到最後仍有待市場檢驗,而這應該也是目前運營商只在部分業務中適配DeepSeek的重要原因。未來運營商仍需持續投入AI研發以保持競爭力,以應對如阿里這些互聯網巨頭在AI應用市場的挑戰。

但整體來看,楊光認爲,三大電信運營商接入DeepSeek能夠快速彌補技術短板、降低AI應用門檻,並通過與自研模型的差異化分工,實現通用能力與垂直場景的協同。未來,運營商需在技術融合、數據安全與商業模式創新中找到平衡點,以鞏固其在AI時代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