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長文:人類爲何總是按照地球生命爲標準尋找外星人?

確實,天文學家們在尋找外星生命和外星人的過程中,總是會按照地球生命,也就是碳基生命爲標準尋找外星生命,他們爲什麼非要這麼做呢?爲什麼一定要按照碳基生命爲標準呢?難道生命不能是其他形態嗎?

確實,理論上講,生命的確可能是各種形式的,甚至是完全顛覆我們三觀的生命形態,比如說除了碳基生命之外,純能量也可能是一種生命形態,比如說一束光就可能是某種生命。

還有傳說中的硅基生命,一塊石頭也可能是生命,他們甚至可以生活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高輻射也不怕。

或許恆星內部也有生命形態,他們以等離子體的形式呈現,依靠捕獲恆星內部的光子獲取能量。

甚至還可能有生命就生活在我們感知不到的暗物質和暗能量裡,這樣的生命形態肯定超乎了我們的想象。

可以看出,理論上分析,宇宙中可能存在太多意想不到的生命形態,而我們地球上的碳基生命,只是其中之一。

退一步講,即便是在我們的地球上,即便都是碳基生命,不同的生命特徵也有很大差別。下面舉例來說明。

傳說中的燈塔水母,被認爲很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不死的生命,燈塔水母能夠長生不老,主要方式是“返老還童”,成熟之後的燈塔水母在一定時間之後可以“返老還童”。

還有生命極其頑強的水熊蟲,即便不喝水也能存活上百年之久。

而在一萬米深的海底,可以想象那裡的壓強有多大,環境有多恐怖,終年不見陽光和空氣,即便如此,那裡仍舊“生機勃勃”。在海底熱泉口附近,即便那裡溫度高達上百度,仍舊有簡單的生命形態存在,比如說蠕蟲,長管蟲,甚至還有蟹類,水母等生物存在。

地球在宇宙中如此渺小,甚至要不如一粒塵埃,如此渺小的地球上就有如此千奇百怪,差別如此大的物種,可想而知,浩瀚的宇宙中會存在多少讓我們完全想象不到的生命形態?

地球上不管多麼惡劣的環境,總會發現生命的存在,這也是否意味着,不管宇宙中環境多麼惡劣,也會有某種生命存在呢?

既然如此,天文學家們爲何如此鍾情於按照地球生命爲標準尋找外星人呢?難道他們不知道生命可能有其他形態嗎?

天文學家們當然知道,他們又不傻。事實上,隨便一個天文學家,智商都完爆我們普通吃瓜羣衆99%以上,他們怎麼可能會不知道?

那麼,既然知道,天文學家們爲何仍舊按照地球生命爲標準去尋找外星人呢?

道理其實很簡單,地球生命形態是已知的,就在你我身邊,說點不好聽的,不用這種標準纔是“真的傻”。而其他任何生命形態都是未知的,用已知尋找未知,顯然比“用未知尋找未知”更靠譜。

放棄身邊到處存在的地球生命形態,反而選擇其他未知的,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生命形態,這是什麼行爲呢?說白了,這種行爲就像是“小錢看不上,大錢又掙不來”!

更重要的是,“可能存在”的生命形態其實就是“正確的廢話”,沒有任何現實意義。按照“生命可能是任何形式的”爲標準,一塊石頭可能是生命,空氣本身也可能是生命,地球自身可能是生命,甚至一坨屎也可能是生命......

換言之,任何事物都可能是一種生命,這種觀念會導致什麼結果呢?這對天文學家們尋找外星生命有任何指導意義嗎?

沒有任何指導意義。這會讓天文學家們根本無從下手,因爲他們看到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是生命,難道挨個去分析?

事實上,這種觀點之所以是“正確的廢話”,就如同我們兩人玩擲硬幣遊戲,我問你硬幣是正面還是反面,你說“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你這樣的回答有意義嗎?

能夠看出,堅持認爲“生命可能是任何形態”的這種觀點,事實上就如同認爲“硬幣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一樣,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如果人類一直沒能發現其他外星生命形態,他們就會說:我早就說明生命可能是其他形態的,你們還是按照地球生命爲標準去尋找,怎麼可能找到呢?

而如果人類未來某天真的發現了其他生命形態,比如說硅基生命,他們又會說:看,我說對了吧,我一直認爲存在其他生命形態!

人類確實不能確定宇宙中其他環境是否能出現生命,但早就知道地球環境能誕生生命,而且目前來看,電磁波就是人類最高效的信息傳播方式。

那麼,道理就變得很簡單的,我們只需要尋找和地球環境相似的行星就可以了,找到之後,存在生命的概率就很大。

同樣地,人類爲何選擇用電磁波的方式尋找外星人呢?原因也很簡單,人類目前只會使用電磁波這種信息通訊方式,其他方式,比如說中微子交流,甚至量子糾纏通訊方式,看起來似乎更高效,但我們並不能確定是否行得通,即便是理論上可以,實際上人類也很難操控。

說白了,還是因爲人類科技還不夠發達,我們目前只能如此。俗話說“有多少錢就辦多少事”,目前人類科技發展水平就是這樣,過分的苛求是沒有意義的。

你讓幾千年前的人類去使用電磁波這種通訊方式,那可能嗎?

再打個比方,一羣黑猩猩羣體想知道是否還存在其他黑猩猩種羣,它們會怎麼做呢?通過什麼方式來傳播信息呢?

扔糞便!黑猩猩也只能通過扔糞便的方式,試圖讓其他可能存在的黑猩猩種羣接收到自己扔出去的糞便信息,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存在。而黑猩猩眼裡的“糞便”就相當於人類使用的“電磁波”一樣。

黑猩猩渴望有更高級的物種存在(事實上真的存在,那就是我們人類),接收到他們發出去的“糞便”信息,然後給予回饋。事實上,人類真的接收到了黑猩猩傳遞的“糞便”信息了,但我們無法回饋。

人類用電磁波的方式回饋,黑猩猩也無法讀取!

這或許就是人類目前面臨的尷尬境地,也很可能是人類至今無法找到外星人的原因之一。理論上講,按照地球生命爲標準確實可能讓我們錯過了其他生命形態,但天文學家們又不得不這麼做,他們別無選擇。

還是那句話,人類科技還是太落後了!

很多人可能還是不服:試一試尋找其他生命形態,總是可以的吧?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根本不知道天文學家們到底是如何尋找外星生命的。不要以爲尋找外星生命很簡單,用性能強大的天文望遠鏡直接對着某顆星球表面,親自去看是否存在生命。

殘酷的現實是,人類製造出來的任何再強大的天文望遠鏡,連任何一顆系外行星(太陽系之外的行星)都看不到,更不要說行星上的生命了,更看不到了。

有人可能會質疑:又在這扯淡了,天文學家不是早就發現了上千顆系外行星了嗎?

確實,但人類發現的所有系外行星,其實都是間接方式發現的。什麼意思呢?由於系外行星距離地球太遙遠,加上行星在母星恆星面前太暗淡,人類製造的任何天文望遠鏡都不可能直接看到任何一顆系外行星,只能通過間接的方式判斷系外行星的存在。

什麼間接方式呢?

主要有兩種方式:凌日效應,還有利用恆星的擺動。

凌日效應,就是系外行星在圍繞恆星運動過程中,會遮擋一部分恆星發出的光線,造成恆星亮度微微下降,天文學家們可以根據恆星亮度的變化判斷行星的一些參數,比如質量,體積,運動週期等。

還有就是恆星的擺動。雖然我們經常說“行星圍繞恆星運行”,其實這是不嚴謹的,應該是“行星和恆星圍繞着系統質心運行”,只不過由於恆星質量很大,系統的質心基本與恆星質心重合,不過恆星本身其實也圍繞着系統質心公轉,只不過非常不明顯,只是略微的擺動。

天文學家們可以根據恆星擺動的劇烈程度和週期變化等判斷行星的相關參數。

也就是說,天文學家們尋找的其實並不是外星生命本身,而是“環境”,具體來講是“類地行星”的環境。只要尋找到這樣的環境,大概率會存在生命。

所以,也不是說尋找其他生命形態不可以,前提是人類必須知道某種生命形態的生存環境到底是什麼,根據其生命環境再去尋找擁有這種環境的行星。

雖然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找到其他生命形態,但起碼需要做到在實驗室中創造出某種生命形態,然後確定這種生命形態生存的環境。

不然宇宙環境千千萬,我們如何確定哪種環境有生命存在呢?

更重要的是,尋找外星生命是一項非常漫長的過程,動輒需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堅守,到最後還可能一無所獲。而且這個過程在沒有發現外星生命之前,幾乎是沒有任何回報的,如果沒有一個讓人信服的可行性計劃,又有誰會提供資金支持呢?

看過科幻電影《超時空接觸》的夥伴們可能都知道,尋找外星生命尋找大量的資金支持,女主人公費了多大的工夫,最終才勉強獲取了資金支持。當然最終女主人公也發現了外星人,但我們都知道,那只是科幻,只是情節需要,從現實來講,那種故事情節太虛幻了!

最後,換做是你,你會以什麼標準尋找外星生命呢?總得有一個標準吧?

既然需要有一個標準,那麼地球生命形式就是最好的也是目前唯一的標準,不是嗎?

總結

其實在尋找外星生命的過程中,大道理大家都清楚,都知道“生命可能是任何形式的”,但具體尋找過程就不能按照“生命可能是任何形式的”這種思維去執行了,比如具體到某一個特定的標準。這就像是你去勸阻一對吵架的夫妻,說得頭頭是道,大道理講一通,但真正等到自己與愛人吵架了,自己之前講的大道理好像一個都不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