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好友愈來愈少?其實不只你…專家揭「友誼縮水」的殘酷真相

▲離開校園進入職場後,友誼圈不再熱鬧,生活壓力與時間壓縮,讓許多人驚覺朋友逐漸減少。(圖/Pexels,下同)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離開校園、踏入職場後,許多人都有相同感受:朋友好像越來越少。曾經學生時代那種隨手就能聚會的同儕情誼,逐漸被忙碌的工作、家庭與生活壓縮,新的朋友卻難以再增加。這樣的現象不分男女,都讓不少人產生孤單感,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人可以真正稱作朋友」。

日本《朝日新聞》近日刊出報導,訪問大妻女子大學人際關係學部教授本田週二,深入解析成年後的友誼現象。本田教授專攻社會與臨牀心理學,長年研究成人期的友誼關係,並進行跨國比較調查。他提醒,大人之間的朋友關係其實帶有「流動性」,重點不是「去交朋友」,而是讓友誼在自然互動中逐漸形成。

朋友數量隨年齡減少,孤單感也隨之加重在臺灣,不少上班族也感受到類似困境。學生時期,友誼往往建立在課堂、社團與同儕活動,但畢業後少了固定場域,自然減少了人際互動機會。尤其近年社會強調個人表現與效率,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更傾向「功能性」與「目的性」,導致純粹的交友難度提升。這種價值觀讓一些人爲了避免孤立,甚至勉強自己維繫並不真心的關係。

日本調查:2成成年人坦言「沒有朋友」根據本田教授的研究,日本在2022年針對30至40歲族羣的調查顯示,有超過2成的人坦言「沒有朋友」,比例高於美國的不到1成。這一結果突顯,隨着學生時代朋友逐漸淡去,若在社會上無法建立新的友誼,整體「朋友數」就會顯著減少。

他同時提醒,所謂朋友關係並非固定不變,而是會隨着人生階段起伏,有時淡去、有時重燃。若過度追求或強調「一定要有很多朋友」,反而會讓人陷入比較與不安之中。

放下「去交朋友」的執念,才能讓友情自然形成對於想認識新朋友的人,本田教授認爲,參加興趣活動或社團是很好的途徑,但「朋友不是靠目的性去交,而是在共通興趣、自然互動中逐漸形成」。如果帶着「我就是要來交朋友」的心態,反而容易讓對方感到壓力。

他更強調,「只要有一個能夠信任、自在相處的對象,就足以維持幸福感。」友誼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年齡並不是限制,甚至在50、60歲之後,也可能因某個契機而誕生真正的親密友人。

從臺灣到日本,成年後的友誼逐漸減少,已成爲跨文化的共同現象。但專家提醒,與其焦慮「朋友太少」,不如將重點放在能否在日常互動中找到值得信任的夥伴。畢竟,友誼並不是必須「努力去交」,而是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珍貴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