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重新審思「不放棄動武」論

旺報社評

川普2.0關稅戰開打,全球怨聲載道,美國信譽與領導力同受重創。臺灣依賴美國市場的產業受到第一波衝擊,手工具、金屬加工等廠商紛紛接到美國客戶停止出貨電話,「疑美論」不再只是高層政治話題,而在社會底層醞釀擴散。中國大陸對川普強硬,表面是談判策略,本質卻是實力的展現,大陸若能「扛」過首波攻勢,不但意味美國打不垮中國經濟、更裂解不了大陸與全球經濟的連結。

中國營造穩定的依靠

北京唯獨對川普姿態強硬,對美國以外的大中型國家,則展現「務實、可信任」的溫和麪貌。大陸搶在川普祭出關稅前,先大動作降低與印度的緊張關係,在邊境問題上達成擱置爭議的共識,並解除日本水產品進口限制,也盡力緩和與歐盟的關係、拉緊與東南亞的連結,維持全球供應鏈穩定運作。北京試圖營造「川普是全球亂源、中國是穩定的依靠」氛圍。

習近平今年3月與外商代表座談時表示,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鼓勵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強調大陸政局穩定、社會安定,是世界公認最安全的國家之一,會是外商最理想、安全、有爲的投資目的地。換言之,北京所作所爲是在打造中國成爲全球資金、技術、人才的「避風港」,藉由大陸國際信用的成長轉化爲吸引全球的「避險資產」。

冷戰結束後,美國、日本成爲全球資本的「避險池」,除了經濟、科技、教育等實力與企業競爭力外,最關鍵是習近平所說的「政局穩定」,不僅政府不會被革命或暴力顛覆,也幾乎不存在爆發戰爭、被侵略的風險。美日內部朝野政爭時有波瀾,但制度「超穩定結構」保障下,成爲資金、人才的理想棲息地。一些發展型國家,一旦勞力、土地等低成本優勢用盡,制度轉型失敗就會陷入瓶頸。

如今美國實力相對衰弱、族羣撕裂問題難解、川普關稅反而造成國際領導權旁落,大陸若能維持社會穩定,取代美國成爲全球「避風港」並非不可能。但大陸最大風險是兩岸關係。兩岸內戰狀態延續至今,堪稱「冷戰活化石」,背後有複雜的美中戰略因素,臺灣與大陸東南沿海經濟引擎距離太近,臺海「火藥桶」一日不除,大陸就難獲長期穩定、令國際安心的發展環境。

臺海必須除去火藥桶

那麼,就有必要重新審思大陸「不放棄使用武力」的對臺論述。「不放棄動武」源於兩岸內戰敵對狀態,更重要在於當年大陸相對臺灣、美國都處於弱勢地位。毛澤東時代需要防範國軍反攻大陸,鄧小平、江澤民時代大陸已改革開放、大踏步發展,但軍事實力仍然不足以抵擋美國介入,尖端武器也不及臺灣。胡錦濤任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將對臺動武條件「法制化」,實質上是嚴格限制動武,儘可能爭取兩岸和平發展的空間。

習近平時代大陸軍事發展速度驚人,軍力規模、水準與經濟「東昇西降」趨勢同步,美國西太平洋絕對主導地位動搖,對能否、應否介入臺海危機陷入自我懷疑。國際社會擔心大陸對臺使用武力,因而支持臺灣加強軍備,這又與民進黨的政治需要契合,進一步迫使大陸「以武反獨」防範極端狀況,進而深化臺海緊張情勢,形成惡性循環。大陸「和平統一」的論述被「武力侵臺」的擔憂淹沒,成爲影響國際社會對大陸長期穩定發展信心的負面因素。

其實,大陸軍事力量的存在,足以震懾法理臺獨,並防止外人「奪走」臺灣,北京不妨思考如何創新「不放棄對臺動武」論述,並讓全世界相信,臺海現狀是和平統一道路的一部分,只要兩岸在和平發展中創造共榮,臺灣民衆終將接受與大陸融爲一體。在川普讓美國領導力旁落、臺灣「疑美論」生根當下,臺海和平共識一旦達成,將讓全世界尊重中國,並助力中國領航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