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形勢越複雜,中歐越要秉持建交初心

來源:環球時報

中國外交部7月21日宣佈,經中歐雙方商定,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將於7月24日訪華。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會見科斯塔主席和馮德萊恩主席,國務院總理李強將同歐盟兩主席共同主持第二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在中歐建交50週年之際,雙方藉此契機將達成哪些共識,受到各方高度關注。

在當前複雜形勢下,中歐要談的具體議題之多可想而知。但越是這樣,就越有必要跳出具體問題本身,從解決問題的“方法論”着手,在根本上促進中歐關係良性發展。在這當中,尤其重要的是從中歐建交50年的寶貴經驗中汲取力量。

中歐50年合作成績斐然,本身就證明了雙方是相互成就的夥伴。50年來,雙方不斷增進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堅守多邊主義,已建立了70多個磋商和對話機制,雙邊關係政治內涵日益豐富;年貿易額從建交時的24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7858億美元,相互投資存量從幾乎爲零增長到近2600億美元。此外,雙方在人員交往、應對全球性挑戰等方面的合作也卓有成效。2014年,習近平主席歷史性訪問歐盟總部,提出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爲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係賦予了新的內涵,爲中歐關係發展指明瞭方向。

作爲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中歐加強互利合作是必選項而非選擇題。中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高質量發展、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爲歐洲企業提供了歷史性發展機遇。中國對歐投資爲當地創造數十萬個就業機會;中歐綠色和科技創新合作有力助推歐洲數字化和綠色轉型。中歐班列成爲連接中歐的“鋼鐵駝隊”,有效維持了產供鏈穩定。習近平主席提出“三年一萬,歐洲翻番”倡議推動歐洲青少年來華學習交流、中國對包括24個歐盟成員國在內的32個歐洲國家實施單方面免籤政策,去年中歐人員往來超970萬人次,夯實了中歐關係的民意基礎,推動了中歐文明交流互鑑。中歐爲踐行多邊主義、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起到關鍵作用。

中方一貫支持歐洲一體化,支持歐盟增強戰略自主,同時也希望歐方以實際行動尊重中方核心利益。中歐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那些誰單方面“佔了便宜”、誰在雙方關係中“吃了虧”的敘事都是對歷史事實的歪曲。在經歷50年發展後,中歐關係已成爲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雙邊關係之一,爲近20億中歐人民帶來了福祉,爲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互利合作樹立了典範,爲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貢獻了力量。中歐關係不僅助力各自發展,也提升了雙方在全球議題上的話語權,夯實了經濟全球化與多邊主義的基礎。

中歐社會制度、歷史文化、發展水平不同,難免會存在各種差異和分歧。但不能因爲有差異就視爲對手,不能由於有分歧就尋求對抗。歐洲當前正面臨各種挑戰,但這些挑戰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是、也不會來自中國。習近平主席今年初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通話時指出,國際形勢越是嚴峻複雜,中歐越要秉持建交初心,加強戰略溝通,增進戰略互信,堅持夥伴關係定位。

一個健康穩定的中歐關係,不僅成就彼此,而且照亮世界。作爲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只要中歐選擇對話合作,陣營對立就不會形成;只要中歐選擇開放共贏,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就不會逆轉。當前,人類再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中歐要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的精神,加強對話和溝通,尋求利益最大公約數,不斷增進戰略互信,推進各領域務實合作,共同維護戰後國際秩序,爲變亂交織的世界提供更多確定性,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