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習近平的三個大哉問

旺報社評

在中國積極的挑戰下,美國領導的國際政治體系開始轉變。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93紀念大會提出的3個大哉問:「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將決定世界新秩序的走向,而未來2個月將是關鍵節點。

傳遞中國崛起戰略訊號

結合「上海合作組織」峰會與「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閱兵,習近平展現軍隊高昂的戰鬥意志、最先進的武器系統與國防科技,是向全球傳遞中國崛起的戰略訊號,但中國崛起後究竟將取代美國成爲世界新領導人?或是建構印太地區的霸權?

習近平宣示,解放軍「全軍將士要忠實履行神聖職責,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戰略支撐,爲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貢獻」,以及「今天,人類又面臨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抉擇」,臺灣問題及美中戰略競爭顯然是中共大閱兵的潛臺詞,而兩者之間又有密切的連動關係。

面對習近平釋出的清晰訊號,志在「讓美國再次偉大」、「以實力達成和平」的川普不能示弱,必須要做出強力迴應。川普說,中共的閱兵令人印象深刻,是向美國展現軍力及傳達政治訊號,在看完中國閱兵之後,他第一時間要求國防部必須做好準備,要恢復戰鬥精神,重建軍隊威懾力。

川普進一步於5日簽署行政命令,將「國防部」名稱恢復爲「戰爭部」,傳達的是「勝利」訊息。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呼應,美國將採取攻勢,不限於防禦,將凸顯極限殺傷力與強烈的效果,不再拘泥合法性與政治正確。

兩大強權隔空交鋒,沒有退讓空間,無形中升高雙方對抗態勢,軍備競賽可能更趨激烈,但雙方仍有所保留,和平、對話與共贏仍是習近平的優先選項,川普也表示,美中關係良好,未來幾周就知道結果,雙方顯然仍對達成貿易協議,同時促成「川習會」抱持很高期望。

美中戰略競爭在言語層次針鋒相對,在行動面仍有所節制,號稱是和平時期最大規模的閱兵激發中國民族主義,但「武統」的好戰論調並未隨之興起。同樣的,美國媒體報導,剛草擬完成的「國家國防戰略(NDS)」報告,川普政府將翻轉國防戰略,保衛美國國土及西半球優先於威懾、對抗中國,「戰略收縮」取代過去的廣泛國際承諾與責任。

NDS目前僅完成草稿,仍需要經過跨部會審覈及川普本人批准,一般認爲可能要等到年底才能定案,在這個過程中,美中經貿談判及川習會是否能順利完成對美國國防戰略將有決定性影響,無論如何,川普政府的戰略輪廓已經出現,在某些層面並已落實。

美國戰略收縮盟友鬆動

川普堅持派遣國民兵進駐大城市,參與一向由警察負責的社會治安;派兵駐守南部邊境,加強管制非法移民潛入;以及海軍執行鍼對委內瑞拉的毒品查緝任務,都顯示美國本土及後院的防禦更形重要,而倡議多年的印太地區「再平衡」總是聲音大於行動。特別是川普的關稅戰分離了傳統盟友及夥伴,拜登時期處心積慮設計的全球反中聯盟已開始鬆動,印度總統莫迪「出走」天津上合組織峰會,就是典型例證。

NDS的靈魂人物當推國防部主管政策次長柯伯吉,從川普第一次總統任內以來,他就被視爲是對中鷹派代表性人物,主張美國應從其他地區撤軍,集中力量對付中共,但他與副總統範斯同屬「剋制派」,反對美國做出過多的軍事承諾與干預,對臺灣安全的立場也有所保留,某種程度被視爲是追隨川普的思維。

柯伯吉批判臺灣對強化自身國防缺乏迫切感,「美國爲何要防衛臺灣,假如臺灣不願防衛自己?」他在參議院的任命聽證會中表示,「我同意川普總統的觀點,臺灣的國防預算應該接近GDP的10%,或至少在這個範圍內。」

美中戰略競爭本身就充滿變數,但終須迴歸習近平的三個大哉問,以雙方的戰略實力、定力及國家利益,應可維持戰略穩定,只是兩隻大象纏鬥,小草遭到踐踏。臺灣將如何自處,是領導人必須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