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貿易戰升級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
旺報社評
包括臺股在內的全球股市連續暴跌數日,美國總統川普終於「髮夾彎」爲自己投下的關稅核彈按下暫停鍵,除中國大陸外,對其他經濟體的「對等關稅」暫緩90天實施,留待談判後再決定,全世界暫時鬆了一口氣,但美中關稅戰將進一步升級,以美國財政危機的嚴重、川普的強悍與不確定性,未來可能發生更多「黑天鵝事件」與「灰犀牛事件」,衰退的世界經濟無疑將雪上加霜。
美國財政危機波及全球
從表面上看,川普加徵「對等關稅」,一方面是要促成美國製造業迴流,以解決貿易逆差問題,二方面是要提高關稅收入用以減稅,並減輕財政赤字與國債利息負擔壓力。同時,川普也是以高額關稅爲談判籌碼,極限施壓迫使其他經濟體在談判中作出讓步,這種讓步不僅限於關稅,還包括體制問題在內。譬如越南明確表示願意對美「零關稅」,川普貿易顧問納瓦洛卻嗤之以鼻,認爲毫無意義。
看透川普言行所流露的「新重商主義」與「新孤立主義」背後的深層思維:當美國認爲其所建立的二戰後政經秩序不再能維持足夠的霸權收益時,就要想方設法「讓美國再次偉大」。這不僅限於其所認定的戰略競爭對手──中國大陸,也包括其傳統盟友在內,所以我們纔會看到在「對等關稅」下,歐盟、加拿大、日本、南韓、臺灣無一倖免。
以全球貿易爲例,多年來以世界貿易組織爲核心、以規則爲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爲推動全球貿易發展、促進經濟增長作出重要的貢獻,在WTO體制下,像臺灣這樣小而孤立的經濟體,卻能公平參與經濟全球化並從中受益。然而,川普的經貿核心團隊認爲,目前全球的貿易格局對美國不利、不公平,主要是美元匯率太高,貿易長期逆差,使得美元外流,然後又迴流購買美國國債,造成美元匯率攀高,不利出口,掏空美國製造業。
無論經濟學家如何指明川普理論的謬誤,證明美國是全球貿易體系的最大受益者,川普政府仍擺明態度執意要重構全球貿易體系,即使川普這一任期結束,下任總統大致還會繼續這一態勢。
維繫世貿組織正常運作
面對這樣一個唯我獨尊,不惜孤立於世界的美國,作爲美國戰略競爭對手,一味妥協退讓是不可能獲得豁免的。從川普第一任期對大陸發起貿易戰以來,走「倚美抗中」路線的民進黨政府,非常聽話地對大陸「脫鉤斷鏈」,6年來臺灣對大陸出口佔比已從4成降到3成。但川普並未對臺灣心慈手軟。「對等關稅」公佈前,臺積電大手筆赴美投資,接着賴政府又宣佈加碼採購美國天然氣乃至武器,可謂底牌出盡,結果換來的卻是32%高額關稅。
許多臺商爲配合美國和民進黨政府要求的產業供應鏈轉移,紛紛從大陸撤資轉而南向,以佈局所謂「中國+1」,結果美國對柬埔寨、越南的「對等關稅」高達49%、46%,十年辛苦恐一朝歸零。儘管這些高額關稅被暫停,但仍有10%關稅要被加徵,主營外貿的臺商能有多少利潤在10%以上呢?未來與川普政府談判,臺灣要貢獻多少外匯存底買美國國債呢?
爲今之計,臺灣需與其他經濟體進行某種程度的合縱,以確定的共同開放來應對美國對全球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大陸是第一個公佈大規模對美反制措施的主要經濟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了這個擋箭牌,其他經濟體可以有更多與川普政府談判的空間與籌碼。
當然,大陸並不傻,雖然對美態度強硬,但也沒有關上談判大門。這是一場「膽小鬼賽局」,川普已漫天要價,其他人就可以聯合起來就地還錢。大陸有明確的應對策略,在世貿組織提起訴訟,並繼續對外開放。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將繼續支持全球自由貿易。如果大陸、歐盟、日本等較大經濟體能夠進行政策協調,維持世貿組織體系正常運轉,讓經濟全球化更深化、更普惠,即使美國真的孤立,也不至於造成顛覆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