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兩岸車價比一比 嚇你一大跳
旺報社評
臺灣汽車貴得離譜,特斯拉新版Model 3在臺灣賣169萬新臺幣,大陸只需要105萬,BMW Z4臺灣售價372萬,大陸只要212萬,換言之,前者臺灣貴0.6倍,後者貴0.75倍,離譜的價差令人咋舌,更揭示汽車市場的扭曲。一水之隔的海峽,竟成爲一道深不見底的價格鴻溝,消費者只能吃悶虧。
意識形態對大陸車企
這種價差並非偶然,臺灣車市長期對大陸整車進口設下重重壁壘,僅允許以CKD(完全散裝件)模式進口,組裝成本居高不下。臺灣汽車市場規模不夠大,無法攤平高昂的前期投資,而本土車企多爲合資,缺乏足夠的誘因建立規模化生產基礎與研發能量,未建立完整的製造鏈,競爭力不足。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資料,2024年新車上牌45.8萬輛,本土車銷量僅約20萬輛。
政府對大陸車企的防堵已非技術性管理,而是政治性操盤。比亞迪將臺灣列爲2030年海外銷售重點市場,卻遭主管機關以「未取得車型合格證」爲由禁止銷售,甚至對第三地轉運車輛祭出高額罰款與進出口暫停措施。這種選擇性的封鎖,已非保護本土產業,而是意識形態導向的市場排除。
諷刺的是,政府卻對美國汽車大開綠燈。與美方進行「對等關稅」磋商時,同意取消美系車的進口限制,並明言不會全面開放其他國家車輛。這種選擇性開放,將地緣政治凌駕於產業發展與消費者利益之上,形成制度性不公,臺灣車市困境便不再是經濟問題,而是治理正當性的問題。
臺灣電動車市場表面成長迅速,實則暗藏焦慮。根據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數據,2024年上半年電動車新增上牌數達19780輛,年增率近31%,其中純電車佔比超過9成。然而,充電設施不足、核心零件依賴進口、維修技術落後問題仍未解決,導致使用者面臨里程焦慮與高維修成本。特斯拉雖穩居市佔率第一,但其高價定位無法普及平價電動車,反而加劇市場的階層化。
交通部雖訂下2030年新能源車佔比達60%、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車的目標,但在制度性障礙阻攔下,這些目標將淪爲空談。若無法引入具競爭力的車型與技術,臺灣的電動化進程將停滯不前,消費者也將繼續在高價市場中苦苦掙扎。
消費者沒有價格紅利
臺灣消費者的困境並非無人知曉。多位網紅與車評人赴大陸參訪後,紛紛感嘆臺灣車價之高、選擇之少,直言「在臺灣買車像被搶劫」。這種感受背後,是制度性剝奪的真實寫照。消費者不僅要爲車輛本身買單,還要爲政策失能與政治操盤承擔額外代價,當制度成爲消費者的敵人,市場便失去其應有的公平與效率。
2021年調查指出,臺灣新車均價居全球第六,但薪資水準遠低於高車價國家。汽車關稅有0%的日本,也有125%的印度,臺灣雖僅17.5%,但完稅後還要課貨物稅、營業稅和奢侈稅,層層堆疊汽車價格較原始成本膨脹1.7倍。
大陸汽車品牌近年在技術創新與性價比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已擺脫「廉價製造」的刻板印象,成爲具競爭力的選項。若臺灣能在制度上開放更多大陸車型進入,不僅有助於消費者享有更合理的價格與多元選擇,也可能促進本地產業的技術升級與市場競爭。
然而,臺灣對大陸整車進口設下諸多限制,政策以「國家安全」或「產業保護」爲名,實則形成制度性壁壘,使臺灣消費者無法享受價格紅利。在汽車市場日益整合的趨勢下,這種封閉式管理是否仍具合理性,值得政策制定者重新審視。
臺灣車市的困境,不容再以「保護本土產業」爲藉口。唯有正視制度性障礙,重建政策的開放性與公平性,才能走出高價的困境。消費者不該成爲政治的犧牲品,產業也不該被意識形態綁架。唯有制度改革,臺灣車市才能迎來真正的競爭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