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抗中迷霧漸消散 兩岸新情勢

旺報社評

首波大罷免以25:0完封,各方總結與省思漸次出籠,國外媒體、智庫與關心臺灣議題的學者也發表許多評論,其中以日本《讀賣新聞》用社論規格批評賴總統,不應煽動社會對立情緒,而應透過對話修復社會分裂,格外值得民進黨警惕。

在野新路線應運而生

綠營以國民黨立委「媚共」爲理由而發動的罷免,726首波沒有任何一個選區獲得選民認可,823第二波涉及立委實力更強,更難成事。綠營從11年前太陽花反服貿開始主打的「抗中保臺牌」,已到強弩之末,民衆愈來愈認知把「抗中」和「保臺」兩個概念綁在一起的危險。

事實上,臺灣社會所有重要政治人物,不論對兩岸終極願景爲何,沒有任何人會主張「不保臺」,但「保臺」未必要以「抗中」爲手段。國民黨長期以來傾向統一,前主席馬英九「終極統一論」可爲代表,但2016年國民黨失去政權後開始避談統一,卻未能提出有效的新論述,造成國民黨理論空白、一盤散沙、失去價值觀與理念的無所適從困境。

國民黨未能展現中興氣象,藍白亦未就臺灣前途問題整合出共識,不能過度樂觀解讀罷免投票結果,以爲藍白攜手就能贏得2026年縣市長選舉,接著於2028年直取大位。在野陣營若提不出與民進黨不同,可以「務實保臺」的號召與路線,就算「抗中保臺」思想迷霧已散,在野陣營想重獲人民信任,並獲得對岸和國際社會理解與祝福,還言之過早。

823大罷免收場後,國民黨就要改選黨主席。事實上9月初領表程序完成,大抵可以推知改選結果。身爲最大在野黨,尤其有機會於2028年重返執政,黨主席候選人理應透過政見發表和相互辯論,說明理念與政見,向黨員與全民交代並負責。可以想見,在競選過程中,關於國民黨在未來選舉中,將如何面對九二共識與臺灣定位問題的歧見,如何在臺灣民情與大陸立場夾縫中闡明一中的重要,如何在與大陸正面交往中力保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存在等,都將成爲交鋒的話題,並帶動藍營重要成員們的表態。

北京對兩岸統一有使命感,沒有急迫感,臺灣民意對兩岸關係有自己的判斷,因此,在國民黨找新路線、醞釀新主張的辯論過程中,大可抱持謹慎和靜觀其變的定力,不要急着出言,可藉機觀察藍營世代交替之際,思維方式與歷史情感重心的轉變,理解新一代藍營政治人物將如何繼承國民黨既有的兩岸成就、說服歷經綠營持續執政10年的臺灣人民,闡明兩岸交往爲何對臺灣利大於弊,沒有所謂出賣臺灣之虞。

藍白合須有共同理念

從選民結構來看,2028年終結民進黨四連任,藍白非合不可。政黨合作須有一定的共同理念,不能只是以勝選爲目標的利益組合。國民黨選出新主席、整理出新路線,並化爲下屆總統候選人的政綱之後,需與立場更偏中間,未對一中問題表態的民衆黨協調。屆時,對兩岸路線和國家認同的表述,可能更跳脫國民黨的傳統框架,才能囊括最大多數的非綠板塊,甚至爭取討厭賴清德專斷風格的淺綠選民。

未來兩年多時間裡,非民進黨式、不被「抗中」迷霧裹脅的在野新路線,將應運而生。在新路線的鍛造,和臺灣社會告別「抗中保臺」迷思的過程中,大陸允宜保持戰略耐心,避免不必要口舌紛爭,反使這個過程受到綠營的反譏,使原本有意願探索新出路的中間乃至淺綠選民灰心。

近期,大陸發表一系列理論文章與立場表述,反駁綠營「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曾統治臺灣說」的同時,系統性闡述了大陸的法理立場,着墨於法理立場和現實狀況的區隔,表示大陸爲兩岸未來可能的談判保留了空間。兩岸法理立場的歧異,一時不容易調和;那麼在定義現實、理解現實方面,更應該相向而行、管理分歧,爲兩岸務實合作的重啓奠定基礎。

有意2028年大位者,應及早修練這門功課,纔是對臺灣負責、對人民負責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