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何不邀王世堅到大陸唱《沒出息》

旺報社評

大陸網友改編民進黨立委王世堅質詢內容的網路神曲《沒出息》,成爲火遍兩岸的現象級網路潮流。有趣的是,大陸官方對此樂觀其成,民進黨內僅少數人表示反感,大多沒有特別意見,「當事人」王世堅的迴應也很大度。臺海情勢緊張,兩岸對抗升溫,一首網路神曲讓彼此舒緩,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國臺辦去政治化包容

《沒出息》讓王世堅在大陸「破圈」,溢出對臺灣問題有興趣的小圈子,從廣場舞大媽到中小學生,都對「匆匆忙忙、連滾帶爬」琅琅上口,這和王世堅的黨籍無關,而是兩岸民間交流的「去政治化」。這與長期以來大陸對待臺灣人和事,動輒「政治化」的膝跳式反射(如質問臺灣藝人是統是獨)大相逕庭。

這也可以反映,大陸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面對臺灣、面對民進黨都變得自信。過去大陸媒體宣傳,出於反獨的立場,對綠營政治人物都是以「反派」或負面形象出現,王世堅是資深民進黨員、自詡反共,那麼大陸網路理應封鎖他的訊息、影片,不會讓《沒出息》爆紅,但並非如此。

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代表官方立場,講話比較周延,他先說「對這首歌曲視頻中的人物,不作評論」,接着表示《沒出息》是兩岸「玩哏」、抒發情感共鳴、表達人生態度,定調這是「自然、有趣、快樂的兩岸民間互動交流」。這種處理方式很巧妙,擱置了政治分歧,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擴大了兩岸民間的共同話語。

其實,在《沒出息》走紅之初,已有一些大陸網友、媒體想讓這首歌與對臺宣傳掛鉤,如稱「早點談統一就從從容容、搞臺獨就會連滾帶爬」,但從國臺辦的表態來看,大陸官方無意往政治方向引導,操作成統獨對決,而是以包容的態度加以肯定。也因爲如此,王世堅受訪時認同兩岸可透過中華文化來求同存異,不認同「抖音是統戰」的說法。

《沒出息》擴大了兩岸共同話語,還串起兩岸共同記憶,甚至與近期大陸熱播歷史劇《沉默的榮耀》形成微妙的呼應關係。《沉默的榮耀》觸及國民政府遷臺後搜捕共諜的「吳石案」敏感歷史,格外受到兩岸關注。有趣的是,有精通曆史的大陸網友注意到,「吳石案」的觸發點─基隆中學「光明報事件」,其中一名涉案人王明德是王世堅的父親。

中華民族網路共同體

很多臺灣人知道白色恐怖受害者,並非只有臺獨人士,還包括一些左翼或共產黨員受難,但這段歷史在大陸社會並不爲人所知,大部分大陸民衆並不瞭解,當年民進黨創黨,一些左翼或親共受難者成員或其後代曾經參與,成爲民進黨DNA的一部分。陳菊曾親赴北京八寶山墓園祭拜《夏潮》創辦人蘇慶黎,當年《美麗島》發刊詞中黃信介說道:「讓民主永遠成爲我們的政治制度,是在臺灣1800萬人民對中華民族所能做的最大貢獻」。

如此看來,可以從王世堅的網路神曲開始,串起兩岸共同記憶、揭示大陸與民進黨之間的歷史脈絡。綠營奉爲民主偶像的「信介仙」,認同臺灣要對中華民族做出貢獻。「中華民族」是連結兩岸的最大公約數,有中華民族纔有中華文化,有中華文化纔有兩岸同文同種、共享共創網路風潮的現象。

認同「臺灣人是中華民族一分子」,不僅是臺灣社會多數民意(超過7成),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民調,20~29歲年輕人「中華民族認同」達到87%,爲所有年齡層中最高。換言之,臺灣年輕人與大陸之間,實際上已形成了一個「中華民族網路共同體」,網路Z世代對中華民族認同感的增加,是兩岸關係不可忽視、也無法逆轉的趨勢。

賴政府以境外敵對勢力界定大陸,緊抓公權力對待兩岸交流,但兩岸民間、年輕人互動的大門關不上、鎖不住,對臺灣愈來愈自信的大陸,更放手讓兩岸民間自主交流對話,不必怕綠營、更不必繞着民進黨的政治操作打轉。老實說,邀請王世堅到大陸開演唱會、拉小提琴,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