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高科技這個賽道,美國靠“下絆子”贏不了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商務部日前發佈指南稱,“在全球任何地方使用華爲昇騰芯片均違反美國出口管制規定”,後來又將上述措辭調整爲“警告業界使用中國先進計算機芯片,包括特定華爲昇騰芯片的風險”。但不管怎麼改,說白了,就是明着給中國發展高科技“下絆子”,用的是“莫須有罪名+長臂管轄”的老套路。對此,中國商務部於5月19日和21日先後兩次發聲,斥責美方“手伸得太長,是典型的單邊霸凌行徑”,並表達了中方堅決維護自身正當權益的決心。

美方此次政策的實質,是試圖將其國內權力意志強加於全球市場,對中國高性能計算芯片進行全方位圍堵,意在阻斷中國芯片的技術迭代,剝奪其參與全球供應鏈的資格,迫使全球企業繼續依賴美國芯片。最過分的是,華盛頓的“長臂”甚至要干涉中國公司在中國境內使用中國自己生產的芯片,這是對14億多人發展權的極度藐視。科技進步是每個國家增強競爭力、提升國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不是誰能剝奪的。世界並非專門爲美國廚房備菜的“菜園”,國家不分大小強弱,各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都應是平等並受到尊重的。

絆倒別人就能讓自己永遠領先?答案必然是不能。就在美方“下絆子”的當口,從中國高科技產業傳來兩個好消息。華爲正式發佈全新鴻蒙電腦,小米則宣佈開始量產3納米芯片。業內人士認爲,這兩家中國企業宣佈的新突破,正是美國長期佔優勢、同時對我嚴防死守的關鍵領域。中國科技企業正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全面迸發的創新活力,努力超越向西方公司繳納高昂“數字稅”的年代。從“兩彈一星”到5G網絡的全球領先,從“深度求索”到神舟二十號的成功飛天,中國科技發展的歷程反覆印證:外部封鎖只會激發內生動力,不斷地點燃中國科技發展的鬥志。

一個發展中大國科技潛力的爆發,對自工業革命以來保持優勢地位的傳統強權大國造成心理衝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若一口咬定中國發展科技是爲了“取代美國”,那就是毫無根據的臆測和自尋煩惱,但這恰恰代表了相當一部分華盛頓政客頑固的對華認知,他們還是從中美戰略競爭甚至“科技冷戰”的狹隘視角去看待中國。實際上,中國科技發展服務於國內經濟現代化建設、服務於民生理想的目標非常明確,而中國的科技發展,包括華爲的昇騰芯片、小米的芯片研發在內,客觀上爲世界提供了更多選擇,加速了人類科技發展的腳步。

事實勝於雄辯,中國科技企業專心致志做好自己的事,同時蹚出一條既適合自己、又能惠及更多國家的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從不是爲了“扳倒”誰,而是邀請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非洲城市街頭的電動大巴,中東沙漠深處的光伏電站,東南亞偏遠村莊的衛星信號……在世界各個角落,隨處可見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爲全球科技生態注入的澎湃活力。在提供價格更有競爭力的差異化產品的同時,中國也向世界普及了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和路徑:即這個世界除了你輸我贏、零和博弈,還有合作共贏、做大做強,正是這條攜手爲世界做增量的全球化大道,託舉起中國科技發展的機遇期。

正因如此,“下絆子”對付中國科技崛起不可能得逞,因爲中國企業的身後是一個高度分工合作的生態圈。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上,荷蘭的光刻機、日本的半導體材料供應商、美國的芯片製造商,都與中國市場深度綁定。華盛頓在這一各國都高度重視的賽道上“下絆子”,不僅會遭到中國企業的堅決反對,也勢必遭到依賴中國市場和供應鏈的各國企業的反對,其中美國企業顯然也不在少數。而這個貼着保護主義標籤的“絆子”,從長遠看也無助於美國企業競爭力的提高。

21世紀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上,“誰贏誰輸”早已是短視與過時的思維,“普惠包容”纔是實現發展的共贏之道。希望美方立即停止這種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錯誤作法,停止用歧視性限制措施對中國科技企業進行遏制打壓。在高科技這個賽道上,不是靠“絆”就能贏的,公平競爭、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纔是正確的奔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