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體制不妨礙企業創新
旺報社評
2018年中國大陸GDP成長連續3年低於7%,同年美國對中掀起科技管制與貿易戰,大陸必須同時面對產業升級與外部圍堵雙重壓力,被迫在科技應用、技術創新上尋求突破,歷經8年奮力突圍,已逐漸走出一條新路。
遭美國第一波嚴厲制裁的華爲,不但連續兩年被輝達(Nvidia)財報列爲「競爭對手」,其全球首款三折智慧手機Mate XT日前在馬來西亞上市,應是一個很好的註腳。
大陸科技彎道超車
華爲曾是全球智慧手機銷售冠軍,在美國的圍堵下,驟然失去先進製程晶片與作業系統,業績幾近腰斬再腰斬。華爲並未棄械投降,反而在政府支持與補助下,積極投入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重新找到生存之道。
根據華爲公開資訊,2023年大陸政府補貼約73億人民幣,約爲2018年5倍,絕大部分用在研發支出。2月初歐盟委員會發布2024年全球研發投資排名,華爲以199億歐元高居全球企業第6位,僅次於美國谷歌、臉書兩科技巨頭母公司及蘋果、微軟、德國福斯等企業。
華爲投入研發的成果開始顯現,2024年銷售收入超過8600億人民幣,較上年成長兩成以上,已回到被美製裁前的水準。知名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華爲在大陸手機市佔率已竄升到18.1%,超車蘋果、重回市場榜首。
小米科技創新應用同樣突飛猛進,從手機制造跨界電動車,投入自動駕駛及遠端控制等軟體技術研發,再結合既有硬體制造實力,成功打造性價比(CP值)優勢,並搶佔美國及德國等傳統汽車大廠市場。小米SU7電動車系上市不到一年,銷量高達16.2萬輛,類似價位區間的特斯拉Model 3,同一時期售出15.2萬輛。更不用說,比亞迪2024年新能源車(包含純電動車與油電混合車)銷量,再度創下歷史新高的427萬輛,穩居全球新能源車銷售冠軍。
除此之外,震撼全球的DeepSeek、在低軌道衛星嶄露頭角的上海垣信衛星科技、做出第一架大陸國產商用客機C919的中國商飛等陸企,所展現的科技含量與技術創新都令人眼睛爲之一亮,大陸科技彎道超車成果紮實。
顛覆性創新待激發
這些急起直追的未來產業與公司,背後雖有政府補助的影子,但更多的是民營企業的拚搏精神與創意發想。從華爲、小米、DeepSeek到發跡較早的阿里巴巴與騰訊,都充分展現了民營企業的活力與創意。
這些網路科技巨頭或許不是技術領先者,但其利用現有技術結合廣大市場所創造的商業模式,已徹底改變零售銷售的生態系統,也爲全球電子商務市場帶來深刻影響。無論是10餘年來的網路應用,眼前的AI、電動車或未來的自駕、航太及衛星通訊,都是如此。
西方世界對大陸科技創新與經濟前景有一種迷思,認爲集權統治沒有言論自由,長不出創新的果實,但大陸打破了這個窠臼。沒有言論自由,不代表沒有思想自由,高度監管的經濟體制,不見得會妨礙市場創新力量。畢竟實施40多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除了社會主義神主牌之外,允許民營企業大鳴大放的市場經濟,更是不容忽視的創新元素與來源。
習近平日前在北京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華爲任正非、阿里巴巴馬雲、騰訊馬化騰、小米雷軍及DeepSeek樑文鋒等在內的多位大陸民營企業領袖都是座上賓,可以嗅出希望借重民企創新力量提振大陸經濟的風向,這是一件好事。大陸民企已展現強大的「應用性創新」能力,但缺乏「顛覆性創新」表現。如何在既有基礎上進一步激發民企活力,創造引領「顛覆性創新」的環境,是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