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從中華出發 重建兩岸穩定關係

旺報社評

今年是孫中山逝世百年、連胡會20週年、馬習會10週年3個重要歷史節點,面對「友情誠可貴,民主價更高,若爲利益故,兩者皆可拋」的川普2.0,這3個歷史節點所承載的中華意識,應有助於兩岸僵局的化解。新年新希望,賴政府若能審視中華文化對臺灣的價值與歷史意義,及臺灣對中華民族的責任與使命感,當能找到兩岸務實的相處之道。

兩岸一家人 求同存異

《TIME》雜誌在川普就職前夕發表專刊,認爲川普是一股難以預測的改變力量,無論人們如何看待他,他都以10年前無法想像的方式改變了美國。未來4年,他將進一步改變世界,爾後美中「大兩岸」關係,必然風起雲涌,前途難卜。身處夾縫的臺灣,在「只談價格、不談價值」的磅秤上,若不修補與北京之間的「小兩岸」關係,就無法找回臺灣在地緣政治壓力下的發言權與主動權;而昔日高舉的「倚美抗中」,也將陷入無人可靠的窘境,這是臺灣正面臨的最大問題。

然而,兩岸官方對話趨近「清零」,臺灣要如何讓自己不上菜單而上餐桌?新年伊始,我們或可回顧孫中山逝世百年、連胡會與馬習會這3件歷史事件,找出背後共通點,來做爲摸索眼下兩岸關係何去何從的指引。

這三者都以「中華」爲基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以「中華民族的復興」爲核心,強調國族認同與文化一體性,他提出「振興中華」,試圖凝聚分裂與動盪的人心,建立現代化國家。連胡會提出的「和平發展的五願景」,以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爲基礎,強調攜手振興中華是共同目標,嘗試透過民族情感與文化認同彌合政治分歧。馬習會則強調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以「九二共識」爲基礎進行對話,象徵雙方在承認「一箇中國」的理念下尋找政治合作的空間。

兩岸政治差異明顯,一方是中華民國的民主體制,另一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體制,但共同擁有中華,中華不僅是一種政治概念,更是一種文化認同,從孫中山革命到連胡會、馬習會求同化異,均展現出中華的能量;這種能量足以跨越分歧、促成團結。

從中華出發,孫中山的理想、連胡會的破冰及馬習會所象徵的兩岸一家人精神,都聚焦在求同存異與團結。因此,如何將中華作爲一種包容性的價值,讓兩岸能在堅持各自政治體制的基礎上,通過文化與民族認同實現和平發展,這3件歷史事件值得反覆咀嚼。

命運共同體 和平發展

對民進黨而言,長年以來的分離主張,讓他們對中華疏離,甚至避諱,不少人認爲這會與統一畫上等號,難與黨的路線調和。但中華是兩岸共享的資產,「臺灣」與「中華」並不互斥。

在選舉策略上,民進黨慣以「臺灣人vs.中國人」的對立敘事催化投票動能,從短期效果來看,有助鞏固基本盤,但長期來說,卻是臺灣社會陷入認同分裂的根源。因此,民進黨若能從隱含排他性的臺灣主體性,轉而擁抱具備包容性的中華文化,不僅有助化解內部族羣認同,更能在中華的屋頂下,重拾兩岸大交流、大開放、大合作的榮景。

從孫中山的歷史遺產到連胡會與馬習會的經驗,中華作爲一種文化、民族和歷史共同體,實爲兩岸和平的支柱。民進黨政府如何在堅守臺灣主體性的同時,承認「中華」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內涵,這將是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的務實道路。

川普與習近平通話,並希望上任百天內訪華,顯示美中競爭格局雖不變,但會透過對話不失控;與此同時,川普一方面宣示不會讓美國大兵捲入海外戰爭,暗示臺灣不該期待美國出兵介入臺海軍事衝突,另一方面又指控臺積電壟斷晶片,要對進口臺積電晶片課徵關稅,臺灣將承受川普政府政治、經濟雙重打擊。

面對「讓美國再偉大」浪潮,「倚美」不再是維繫臺灣命運與臺海穩定的良方。賴政府是該反求諸己,重新調整兩岸關係;重建的密碼就在「中華」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