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衝擊找出路!開明工商變身長照法人...掀私校求生新路
新北市私立開明工商今年2月完成法人轉型,更名爲「開明長照財團法人」,並規畫於2028年在原址設立住宿型長照機構。記者張策/攝影
面對少子化浪潮,私校經營困難浮上臺面。新北市私立開明工商今年2月完成法人轉型,更名爲「開明長照財團法人」,並規畫於2028年在原址設立住宿型長照機構,整合日照與團體家屋等多元照護服務。這是全國首例高中職學校法人轉型爲長照機構法人的案例,也反映私校正尋求結合高齡社會需求的永續出路。
教育部過去針對大專校院曾祭出退場與轉型機制,但成效有限。臺北大學社工系教授曾敏傑指出,早在2014年前後已有多所大學陸續停辦,當時就應積極啓動轉型機制,「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幾乎沒有,全臺只有一所南部學校被企業併購的案子,看起來相對穩定。」
他分析,大學轉型失敗的困境,與高中職未來將面臨的挑戰類似,核心問題在於制度設計與法規銜接。「教育部雖有訂出辦法供學校提前評估,但時效普遍太短,一間學校要轉型需要內部共識、董事會協調、法令審查等冗長程序,但給的時間根本不夠。」若無法如期完成,最終往往只能將校地捐給地方政府,或遭國立學校收編,失去自主性。
轉型牽涉跨部會法令整合也是一大挑戰。曾敏傑表示,從教育部體系轉入衛福部規管,程序繁瑣,學校無法僅憑一紙公文完成身分切換,「老師不能直接當照服員,整體團隊得重建,還要評估市場、人力、在地需求,這些都是關卡。」
他呼籲,面對高中職轉型的趨勢,應吸取大學端失敗的經驗,教育部需拉長轉型時效,協助學校穩健推進,並重新檢討法規彈性,「如果學校最後只是被地方政府接收,對社會並沒有產生實質幫助,那這樣的轉型就失去了意義。」
新北市議員黃心華則認爲,開明高職的轉型不僅展現危機中的轉機,也補足社福政策所需能量,「高齡社會已然到來,學校若能結合照護資源,延續教育精神,是可供其他私校學習的示範模式。」他建議市府建立完善的私校轉型輔導機制,從制度面協助學校走出困局,爲城市注入更多公共價值。
新北市議員陳乃瑜也指出,長照服務不應僅侷限於住宿型機構,更應擴展基層照顧網絡,如日照中心、銀髮學苑等形式靈活、空間需求不大的在地照顧場域,對家庭幫助更大。她強調,新北市在日照布建上尚有落差,「相較臺北市12區皆設公有日照中心,新北還未全面布建,像大新店區長輩要往返相當不便。」
她肯定開明工商的投入,但也提醒市府應強化基礎照顧量能,「日照可以延緩老化、舒緩家庭壓力,也是女性重返職場與減少對外籍看護依賴的重要助力。」她建議應以日照中心作爲長照體系的前端入口,讓公共照護更具可近性與可負擔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