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衝擊高教 教育專家:境外生或成臺灣下一座「護國神山」
臺灣少子化現象難解,未來可考慮境外生支撐高教產業與勞動力市場。(資料照/趙雙傑攝)
少子化浪潮來襲,知名升學資訊平臺「大學問」執行長認爲,仰賴境外生支撐高教產業與勞動力市場,而臺灣的高等教育在亞洲名列前茅,很容易吸引境外生參與,高教或可能下一座護國神山。
針對教育部115年度預算被大砍908億元一事,何志勇表示,教育部經費遭刪逾27%,其中31.5億元與教師編制相關,約等於3500名公校教師一年薪資,恐衝擊教育資源分配。相較之下,文化部與數發部預算卻逆勢成長,令人質疑政策輕重失衡。
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右)與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左)今(7)日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邀魏佳卉(中)對談。(何志勇提供)
魏佳卉批評,教育部部分預算改列爲地方一般性補助款,導致「非專款專用」隱憂,地方政府可能未將經費用於聘師,進一步惡化教師荒。她指出,目前代理教師比例普遍超過法定上限的8%,中央應通盤檢視各縣市數據並制定對策。
談及教育體系問題,何志勇表示,華人文化使家長過度追求升學名校,輕視技職教育,造成學生壓力與教育失衡。他以德、美爲例,指出高學歷人口比率並非決定產業發展關鍵。魏佳卉補充,新竹市在108課綱前導課程時「零申請」,顯示地方教育推動落後。
針對少子化挑戰,何志勇指出,臺灣總生育率2023年僅0.87,低於戰爭中的烏克蘭,預估2028年大一新生將減至17.3萬人,私校恐倒閉逾四成。魏佳卉分析,境外生已達13萬人,明年可望突破14萬,可在少子化下挹注高教與人力市場。她強調,技職教育結合產業需求,是AI時代的新出路。
陳學聖則指出,境外生來臺就讀技職體系,不僅學技術、補勞力,更可能成爲臺企中堅。臺灣若能以高教實力維持產業優勢,將形成「教育—產業」供應鏈,爲國家軟硬實力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