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紙致9輛車被燒,清明祭掃勿忘安全
近日,44歲的女子張某未做安全防護,在北京市朝陽區一路口燒紙祈福。不承想,祈福未成,反釀禍端,紙錢殘火引發火災事故,造成7輛機動車被燒燬、2輛被燒損。
張某稱,燒完紙,她用木棍簡單扒拉了一下就離開了,沒有用土掩埋或用水澆等方式進行處理。他離開後,未燃盡的火星引燃旁邊雜草並迅速蔓延,最終引燃了旁邊停放的車輛。如今,張某已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面對法律責任和鉅額損失,後悔晚矣。
這起事件暴露出一些人安全意識的淡薄。張某明知有風天氣增加火災風險,卻未採取任何防護措施,既未清理周邊可燃物,也未對灰燼進行徹底處理。她的行爲並非個例。清明假期臨近,焚香燒紙、燃放鞭炮等祭祀活動增多,加上春季風乾物燥、楊柳絮紛飛,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火災。據消防部門統計,每年清明前後因祭祀用火引發的火災佔比居高不下,這不僅威脅公共安全,更可能讓個人承擔沉重的法律後果。
該事件也折射出傳統習俗與現代社會文明要求之間存在衝突。不管是在人口密集、建築複雜的城區,還是在山地荒野、枯草連綿的鄉村,隨意焚燒紙錢的行爲都與消防安全背道而馳。這提醒我們,傳統祭祀方式需要適應現代生活場景,不能以犧牲公共安全爲代價。正如多地消防部門提示的那樣,祭祀方式應選擇植樹獻花、網絡祭掃等文明方式,既能寄託哀思,又能規避風險。
此次事故也給社會管理帶來啓示。林區、墓區、城區公共場所的管理單位,需嚴格落實防火巡查制度,配齊消防器材,加強對祭祀行爲的引導和監管。同時,相關部門應加大消防安全宣傳力度,讓“大風天勿用火”“祭掃後清理火源”等常識深入人心。
痛定思痛,我們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安全防護體系。個人層面,祭祀前應主動清理周邊可燃物,選擇安全區域進行,避免在大風天氣使用明火;社會層面,應推廣文明祭祀理念,提供集中焚燒設施或替代方案;管理層面,應強化防火巡查和應急處置能力,對違規用火行爲及時勸阻、依法處理。只有將安全意識融入每個環節,才能讓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中安全傳承。
張某的遭遇既是個人悲劇,也爲所有人帶來了深刻教訓。當我們在清明時節追思故人時,不妨多一份對自然環境的敬畏、對公共安全的責任。須知,真正的平安不是靠焚香燒紙求得,而是源於每個人對安全規則的遵守和對生命財產的珍視。
(作者 曲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