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談點教育模式,多講些教育常識
全文長 20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被挾裹的教師羣體
作爲教師,每年或多或少會參加一些培訓,學習一些教育新理念和教學新模式,從杜郎口模式、導學案模式、翻轉課堂、5+2模式、思維導圖模式、衡中模式到如今的大單元教學模式等,每個理論總能實施幾年,而幾年後就會被新的概念所淘汰,老師們被挾裹其中,艱難前行。
在佩服相關教育專家紮實的教育理論知識的同時,也爲如何實踐教育理念而發愁,時常更新,反而把自己所擅長的教育傳統給丟了,以至於不少老師直言道:教書這麼多年,反而不會教書了。
不可否認,社會在發展,學生在變化,教師也要學習新知識和新理論,然而部分教育理念是某些脫離教學實踐的專家們提出來的,名字高大上,概念很難懂,不符合一線教學的實際,很難得到一線教師的認同。然而一些學校領導爲了緊跟時代潮流,打出學校的名氣,往往會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派遣相關老師加以學習,然後予以實踐,完全沒有顧及教師的心理想法。
就如當前比較熱門的大單元教學模式,思路肯定是對的,着力於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然而身處教學一線的老師,每天忙於非教學工作,很難真正抽出很多時間來搞懂專家的意圖,不能像專家一樣把握這個“大單元教學”中的“大”,反而將很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超出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效果難以保證。
因此,在培訓的時候時常在想兩個問題:全國那麼多學校,有那麼多老師和學生,情況都不一樣,能用一個模式走天下嗎?專家在推廣某理論和模式的時候,是否進行教學實踐,而不是僅僅基於理論研究和設想,會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
天下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也絕不會有包打天下的教育模式。或許各種教育理念和模式的碰撞,不但不會產生教育真理的火花,還會讓更多一線教師思維模式趨於慌亂,丟掉自己的“特色”,讓很多老師不會教書了。
人人都比老師懂教育
互聯網時代,教育門檻最低,人人都是“教育專家”,人人都能夠隨意指點,評價老師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以至於因爲不認同教師教育理念,動不動投訴老師和學校的現象,在各地各校已經很常見,甚至出現一些家長專門跑到學校教老師如何管理學生。
彷彿除了老師之外,人人都成了“教育專家”,於是乎,網絡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教育理論和育兒方法,並得到不少家長的認同。
即使是一些新手爸媽,遇到育兒問題的時候,去網上一搜,出現各種各種的應對方法,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倘若再讀幾本書、聽幾場講座、處理幾起育兒難題,被人稱爲“老師”,很容易自封爲“教育專家”。
一旦學校或老師的教育理念與自己不同時,往往藉以家長的身份干預學校的教育行爲。當家長盲目參與學校的管理和評價,或者對老師的工作隨意指責和干涉時,校長疲於應付投訴,老師則趨利避害、避重就輕地去工作,孩子的教育從何談起。有人說孩子不能打罵,要對孩子實施快樂教育、賞識教育,於是相關部門出臺了的相關規定,嚴禁體罰、變相體罰學生,老師們立即改了,再也不打罵學生了,有時候連罰站都變得小心翼翼,戒尺更是不能出現了。
有人說上班忙沒時間接孩子,於是就有了“5+2”課後服務和寒暑假託管服務;然而又有人說孩子放學晚,不利於身心發展,又提議取消課後延時服務。……
可以說,人人都可能成爲“教育專家”,人人都可以對教育指指點點,只有實施教育的教師被牽着鼻子走,沒了教育的自主權,被外界各種理論和觀點挾裹着,很難有真正安靜的環境實施教學,其效果可想而知。
一個專家一個理念,一個校長一種模式,來來回回地瞎折騰,早已與教育的本質相去甚遠。
切忌瞎折騰,讓教育迴歸本真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學生在變化,教師羣體不該固步自封,應該緊跟時代潮流,做終身學習型教師,參與各種培訓是必要的。然而教育理論的提出應該是從教學實際中發現,並經過理論提煉和教育實踐檢驗才行,而不是坐在辦公室,讀幾本書,將以往的舊理念和模式,賦予新名字,然後冠冕堂皇地推行,成了教師羣體磨難,也成爲某些“專家”的狂歡。
要知道,教育改革不在於誰的方法新,誰的理論強,而在於誰的方法有效,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學有所成,這就足夠了。各地學校和學生的層次和水平不同,自然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自然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這讓一線教師積累了不少行之有效卻與別人不同的教學方法。
倘若一味地追求高大上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非要教師拋棄自己多年來形成的教學思路,強迫他們接受外來的一些方式方法,橘生淮南則爲橘, 生於淮北則爲枳,這種南轅北轍的做法確實應當慎重。
教育需要時間和過程,需要靜待花開,而不是花裡胡哨的教育理念和空洞的教育口號,讓教育趨於純粹,迴歸本真。只要能腳踏實地,潤物無聲,因材施教,讓學生學有所獲,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教育從來不缺少改革,但是千萬別打着改革的旗號瞎折騰,否則只會貽笑大方。將課堂還給老師,將時間還給學生,別總是搞一些莫名其妙的理論,給教育以安靜的環境,就是對教育最好的尊重和重視。
即使這個呼聲很快就被淹沒在喧囂的滾滾大潮中,但我依然想再呼籲一次。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晨閱浮一白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爲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