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蓄滯洪區投用,昌平升級流域“總開關”
今年北京的雨,比往年同期偏多。在昌平沙河閘邊,水域荷葉連成一片,不久前這裡已經完成沙河閘主體結構的改造更新,而在閘口上游,昌平一個已投入使用、兩個即將投用的蓄滯洪區也悄然承擔起分流重任,昌平五座防汛物資庫也已經歷幾輪“點兵”。此外,暢通一千餘公里雨水管線,疏通4.8萬處雨水口,在多雨的夏天共同建立起了上蓄、中疏、下排的緊密網絡。
防汛“點兵”守牢安全物資
位於沙河閘附近的防汛物資庫,是昌平區五座物資庫中較大的一座。衝鋒舟、動力組、應急燈、發電機……千餘平方米的倉庫裡分門別類碼放着40餘種防汛物資。每年汛期前,昌平區水務局防汛物資庫管理員苗蕾都要對沙河物資庫以及其餘四座物資庫進行再覈對、再清點,爲汛期調用做足準備。
“動力組、排水泵是最常用的,抽水排水都靠它們。其次就是編織袋、小推車,運送砂石料、清除雜物離不開。還有衝鋒舟,雖然除非特大降雨出現險情,一般情況下用不上,但每年汛期前我們也得把這些舟船試一遍,以備不時之需。”苗蕾介紹道。
防洪子堤、井圍板是倉庫中新增的“高規格”裝備——前者可快速拼裝、加高堤壩,後者專門用於搶護堤壩管涌險情。“這些新裝備汛期前更要重點排查,”苗蕾語氣鄭重,“一旦動用它們,就意味着事態嚴峻,容不得半點馬虎。”
近些年,苗蕾和同事每年至少對全區五座物資庫進行三次全面清點,而汛前這次最爲細緻緊張。“就像點兵上陣,每個環節都必須查驗到位。雖然不出險情、用不上這些物資是最好的結果,但我們必須做到‘需要時有、用時能用’。”
除了防汛物資的準備,新京報記者從昌平區水務局瞭解到,汛期前昌平區也組織相關產權單位對60處積水風險點、24座雨水泵站、33座下凹式橋涵開展全面排查,注意落實雨中巡查責任人、交通疏導及管控責任人、積水抽排責任人。同時,針對路網管道,清理雨水管線1095公里,清理雨水口(箅子)4.8萬處、檢查井2.2萬座,清掏污染物3200餘方,助力保障汛期安全。
重要閘口迎來硬核升級
沙河水庫的荷花正值盛季。今夏的北京雨水豐沛,到了8月下旬,沙河水畔仍有接天蓮葉。“水庫”是人們對於沙河水域的通俗稱呼,昌平區水務局水旱災害防禦中心負責人劉曉林告訴新京報記者,實際上,昌平大部分河流水源彙集於此,由這裡進入下游溫榆河、北運河。有了閘口,沙河此處才形成廣闊水面,而“沙河閘”則是這片水域更準確的水務名稱。
“水出了沙河閘之後,就會進入溫榆河,這裡是防洪的重要節點,昌平區發佈的洪水預警信息就是根據沙河閘的流量來確定的,是個指向標。”劉曉林說,沙河閘不僅承擔着昌平區汛期上下游水量調節的關鍵職責,更是流域上游的“總開關”,其調度能力直接關係到下游地區尤其是城市副中心的汛期安全,地位至關重要,所以每年汛期,這是昌平最受關注的閘口。
2023年汛期之後,昌平區啓動了上游河道的規劃提升工程,同步建成東沙河、南口和白羊城共3個蓄滯洪區,蓄洪總量達到約1600萬立方米。當前,昌平區已建成中小型水庫9座,總庫容約1億立方米,還正在推動鑽子嶺、西峰山2座規劃水庫建設,加快實施沙河閘、響潭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同時,進一步疏通上游的“毛細血管”,加強了河道的提升改造。今年汛期前,沙河閘已圓滿完成主體結構改造等核心工作,工程解決了原閘體存在的混凝土碳化、開裂及鋼筋鏽蝕等安全隱患,同步完成啓閉機、閘門及附屬設施的全面更新。
“水利工程有着非同一般的系統性和綜合性,度過汛期靠的是聯調聯控。”劉曉林說,上游的蓄滯洪區多了,毛細血管通了,下游的排水泄洪纔會更加可控、可調。據介紹,本輪汛期中,降雨最大時,昌平啓用三個蓄滯洪區,沙河閘最大排水流量爲123立方米每秒,排水相對平穩,也達到了攔蓄北運河上游洪水、減輕下游北運河行洪壓力的目標。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