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興觀點/師法美、星 提升 AI 教育成效
近年來,教育部積極推動AI教育,將其納入中小學課程中,並訂立《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針對教師與學生提供具體數位教學策略與示例。而教育部「人工智慧教育計劃」旨在積極推動「AI Dream教師培訓」與「AI特色跨領域課程」,提升教師的AI教學能力及提供學生更多元的跨領域學習體驗。
例如新竹內湖國小與載熙國小率先組建AI種子教師團隊,參與專業培訓課程。載熙國小以教育部「與AI交朋友」教材爲基底,結合學校特色,着重培養學生的運算思維能力,全面提升AI學習成效。
美國在AI教育的發展上,強調創新與跨領域應用,如史丹佛數位教育(SDE),整合了Google的「AI Essentials」線上課程,爲學生提供免費學習機會,學生還有機會獲得Google證照。
美國多州亦推行K-12 AI課程標準,確保學生從小具備資料分析、機器學習基礎與AI倫理觀念。
另一方面,新加坡教育部(MOE)於2023年推出教育科技總藍圖「EdTech Masterplan 2030」,特別強調AI在教育中的應用。如透過將AI工具整合進「學生學習空間(SLS)」此單一平臺,及引入AI學習助手以即時提供建議,讓學習過程更具互動性,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並且在學生透過SLS學習時,進一步推動數位素養教育,使學生成爲善用數位工具及具備數位素養的未來人才。
同時,該計劃也明確將「強化公私部門合作」作爲核心理念,如新加坡教育部與全球公司NTT DATA合作,實際將其技術導入校園,該公司爲教育機構引進先進的資料分析和視覺化平臺,幫助學校培養資料導向的文化,展現教育體系與企業之間的實質合作。
面對全球AI教育浪潮,臺灣可借鑑美國與新加坡的經驗,強化三大方向:
一、連貫性:建議在現有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的基礎上,延伸制定適用於全臺高中職的相關指引,以確保不同教育階段學習目標的銜接與一致性。此規劃可參考美國K-12 AI課程標準,讓學生在各年齡層皆能系統化地培養AI素養。
二、公私協力:臺灣的大學已有許多AI產學合作課程,但中小學課程仍較爲薄弱,應向下深耕,並借鑑新加坡與企業合作的核心理念,將業界技術引入教學,使中小學生在課程中對AI更有實際應用概念。
三、倫理教育:學生在學習AI相關工具應用時,應更加註重AI倫理與社會責任,如美國在K-12課程中納入AI倫理與新加坡加強素養教育,培養學生在創新的同時,理解隱私保護、偏差防範的重要性。
AI教育是全球競爭的重要戰場,臺灣在基礎教育與應用推廣上已有初步成果,但仍需加速與國際接軌的步伐。透過強化各教育階段的連貫性指引、深化公私協力模式、並落實倫理與社會責任教育,不僅能培育具備技術與應用能力的AI人才,更能塑造兼具國際視野與公共意識的公民,進而以創新實力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