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駛入發展快車道 相關概念股表現活躍

本報記者 李萬晨曦

7月2日,據報道,由中科宇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宇航”)研發的“力箭二號”運載火箭將於今年9月份首飛。

7月3日,商業航天板塊頗爲活躍。東方財富數據顯示,截至當日收盤,商業航天相關個股西安西測測試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雷科防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漲停,北京旋極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漲幅超9%。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自6月份以來,商業航天熱度持續攀升,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近一個月以來,已有32家商業航天概念相關公司接受機構調研。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政策支持與技術突破是商業航天板塊活躍的關鍵因素。

市場規模逐漸擴大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22年中科宇航參與研製的“力箭一號”就完成了首飛發射任務,它是當時運載能力最大的固體火箭。而“力箭二號”的首飛任務很關鍵,將發射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輕舟貨運飛船的初樣試飛船,在未來,它的助推器、發動機等部件還將重複使用,大大降低這類商用火箭的成本。

近期,商業火箭領域頻頻傳來好消息。5月29日,北京箭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元行者一號”驗證型火箭在海陽東方航天港成功進行了首次飛行回收試驗;6月20日,由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製的朱雀三號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成功完成一級動力系統試車;據東方空間(山東)科技有限公司消息,其“引力二號”運載火箭目前已進入產品齊套和各項大型地面試驗階段。

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郭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技術突破讓產業實現從“單次發射”向“可重複使用”的跨越,爲商業火箭降低成本、提升發射效率創造了條件。

北京普華有策信息諮詢有限公司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累計發射運載火箭68次,其中43次爲商業發射。

深圳市灣衆諮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邱思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火箭發射工位的數量及發射效率正在提升,這也助力了我國商業航天發展。例如,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一號、二號工位均已竣工,相比傳統發射場效率將實現了質的飛躍。與此同時,全國範圍內多個發射工位正處於建設或規劃階段,未來將構建起“沿海+內陸”功能互補的航天發射網絡。

廣東村創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基永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25年至2026年將成爲我國新一代可回收火箭的關鍵驗證期,一旦回收複用技術驗證成功,火箭發射成本和效率將實現大幅優化,這也將加速中國商業航天全產業鏈快速、協同發展。

商業航天領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聯合發佈《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首次鼓勵社會資本步入航天領域。2024年至2025年,商業航天連續兩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在政策護航下,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逐漸擴大。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商業航天行業產值由2020年的1萬億元,增至2024年的2.3萬億元左右,複合增長率爲22.9%,這一數據預計在2025年達到2.8萬億元。

上市公司披露業務進展

“隨着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商業火箭成爲產業鏈上市公司重點佈局的商業航天細分領域。”盤古智庫(北京)信息諮詢有限公司高級研究員餘豐慧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市場對商業航天的關注度持續提升下,相關上市公司紛紛披露了有關業務進展。

威海光威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稱,公司有部分型號碳纖維產品用於包括商業火箭在內的固體動力發動機殼體的研製生產。

湖南飛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的緊固件產品已成功進入商業火箭領域。

超捷緊固系統(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商業航天業務進展順利,目前正按照訂單生產產品並交付客戶,已交付產品包括殼段、整流罩等火箭箭體結構件。

泰勝風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已與國內整箭製造商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火箭箭體結構、貯箱產品,火箭發射、回收設施等研發、設計、製造以及新型技術和應用方面規劃佈局。

北京艾文智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資官曹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產業鏈上市公司應緊抓機遇,積極創新,全力攻克重複回收、高效發動機等技術難題。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