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股澄清難掩產業熱,無人物流車正在駛入商業化“快車道”|21新智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費心懿 上海報道

近期,“無人物流車”概念在資本市場掀起波瀾。

5月27日,九識智能正式發佈全新E系列無人物流車平臺及首款車型E6,售價19800元。新石器無人車創始人兼CEO餘恩源近日也在公開場合透露,今年無人配送車行業發展速度是去年的十倍。這些信號點燃了市場熱情。

6月3日,德邦股份(603056.SH)再次漲停,最新報22.88元/股,實現5連板。此外,新寧物流(300013.SZ)、通達電氣(603390.SH)、保稅科技(600794.SH)等多隻物流板塊個股表現活躍。

多隻概念股火速澄清

然而,狂歡之下難掩“錯付”尷尬。 股價飆漲的多家公司火速澄清與“無人物流車”並無實際關聯。

“5連板”的德邦股份公告迴應,公司股票自2025年5月26日至6月3日期間,累計漲幅達72.16%,累計換手率24.27%,均遠高於行業同期平均水平。

同時也澄清,目前公司暫未實際應用無人駕駛物流車。

通達電氣5月29日發佈公告,公司股票連續二個交易日內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屬於股票交易異常波動情形。公司關注到近期有市場信息將公司與“無人物流車”“無人駕駛”概念相關聯,經覈實,公司目前無“無人物流車”“無人駕駛”產品業務收入。

皖通科技(002331.SZ)也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產品暫不涉及無人物流車。

4日,A股物流板塊開盤即現下跌態勢。德邦物流跌超5%,新寧物流跌超4%,三羊馬(001317.SZ)、華光源海(872351.BJ)、保稅科技、長江投資(600119.SH)等個股跟跌。

無人物流車存在真實需求

這一波概念炒作與公司基本面及實際業務開展的明顯背離,雖凸顯了市場短期投機情緒,但喧囂背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無人物流車賽道真實需求正在跳動,其巨大的市場追捧並非空穴來風。

新石器無人車創始人兼CEO餘恩源近日在公開場合透露,今年無人配送車行業發展速度是去年的十倍,新石器每月交付量超1000輛,預計二季度至三季度單月交付量將突破2000輛,其中,4月單月交付量已超越2024年全年總和。

“年後我們收到的來自全國40多個區縣無人車採購需求,超過一半都是來自於縣鄉一級的快遞網點。”菜鳥無人車相關負責人此前對記者表示,目前菜鳥也正創新交付模式,通過遠程交付等方式提高無人車的交付速度,加速無人車下鄉應用。

事實上,物流無人車需求激增的核心驅動力在於顯著的降本增效。以九識智能E6爲例,整車加FSD訂閱的綜合成本實際低於傳統貨車及司機工資。

華泰證券的研報認爲,無人物流車成本、技術和下游降本需求三方面促進市場步入商業化。

隨着近兩年乘用車智駕產業上游供應商逐步實現規模化,激光雷達、芯片、電池等核心零部件成本的快速下降,無人物流車的整車製造成本基本已經下降至中個位數萬元級別。技術方面,目前隨着端到端大模型在智駕領域的快速運用,衆多廠商擺脫了高精度地圖的限制,從而降低道路採集所需時間和成本,讓無人物流車可快交付並脫離固定道路運營限制,方便進行調度管理,提高效率。

事實上,物流行業一直是成本與票價的精妙平衡,下游降本需求仍然是物流無人化的催化劑。

以快遞行業爲例,行業價格競爭激烈,末端運輸以人工成本爲主,若不依靠技術和運營模式突破,難以實現單票成本的大幅下降。而無人物流車已經來到了商業化進程的“前夜”,成爲刺穿萬億級傳統物流成本結構的利刃。

但是,無人物流車目前遇到的一大阻礙在於路權和法規尚未統一。

華泰證券的研報指出,目前無人物流車隊放量限制在於兩點。第一,生產出來的車輛需要不斷地申報獲批測試牌照;第二,行業尚無統一法規標準。

“目前以中小型車輛40km/h以內的低速運行爲主,因此開拓的場景主要系終端低速配送,尚未大規模涉及跨城、城際等高速配送領域。”該機構分析認爲。

不過,相關政策環境持續優化。 2024年7月,五部門聯合發佈試點通知,20個城市獲准開展智能網聯汽車多場景應用。截至2025年6月,頭部企業如新石器已在全國100多個地市獲得公開道路路權。公安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8月,全國開放測試道路超3.2萬公里,路權壁壘正在被逐步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