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強質量監管 去年融資202億創新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雷若馨 深圳報道

近一年來,商業航天熱度持續攀升。Wind數據顯示,2024年商業航天融資事件達138起,披露金額202.39億元,創歷史新高。2025年一季度延續這一趨勢,衛星應用、火箭製造、衛星製造仍是融資熱點。截至7月22日,Wind商業航天指數近一年漲幅超71%。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商業航天行業產值由2020年的1萬億元,增至2024年的2.3萬億元左右,複合增長率爲22.9%,這一數據預計在2025年達到2.8萬億元。企查查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商業航天相關企業註冊量達1.15萬家,同比增長51.97%。

以國星宇航、微納星空、長光衛星爲首的衛星企業,開展建設智能化產線,衛星製造進入批量化、智能化時代。以深藍航天、星際榮耀、零壹空間爲代表的火箭企業加速研發迭代,持續提升運載能力。

行業蓬勃發展之下,政策監管也同步跟上節奏。

7月21日,國家航天局官網發佈《關於加強商業航天項目質量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文件共9章三十九條,覆蓋研製、生產、試驗、發射、在軌運行、回收、退役等全壽命週期。

有分析認爲,這份文件的發佈,可視爲我國商業航天進入“強監管、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一個重要節點。

商業航天項目如何界定?《通知》明確,凡未列入國家和軍隊科研計劃,未使用中央財政資金、由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等法人或自然人投資實施並由其承擔主體責任和風險的航天項目,均屬“商業航天項目”。

這意味着,不論是火箭發射、衛星組網,亦或是在軌服務、太空旅遊等,但凡按照市場模式投資的項目,均要納入統一的質量監管。

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是國家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將商業航天活動納入的一個必然動作,“商業航天目前體量很大,呈井噴式發展,而且近年來質量問題頻發,現在恰逢其時。”

《通知》特別強調了對高風險商業航天項目的管控。明確提出,對於型號技術成熟度不高和首飛、復飛等飛行安全風險較大的商業航天項目,在產品出廠前,應在前述評審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排查重大質量隱患,管控任務風險。必要時,國家航天行業管理部門可組織開展獨立評估。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提出“質量責任終身追究制”。

《通知》明確,商業航天項目承擔方(研製生產運營主體)對全壽命週期質量負主體責任。須建立可覈查的質量管理體系,並持續改進。且一旦出現重大質量問題或弄虛作假,責任人將被終身追責。

業內人士表示,質量管理體系本來就是企業質量管理制度的一部分,現在《通知》強制要求,“那些沒有建立質量體系的公司企業就得加班了”。另一受訪者也認爲,《通知》的發佈將提高行業准入門檻,頭部企業受益,有利於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自2024年以來,相關管理部門均在強調商業航天安全健康發展,本次《通知》發佈也預示着開啓了行業強質量管理時代。

有分析將此次《通知》與歷史文件相比較,發現存在多個創新機制。如分級認證,根據項目風險等級實施差異化認證與評估,避免“一刀切”。資源共享,鼓勵企業開放試驗、檢測、認證資源,減少重複投入。多維度監督,用戶監督、企業自檢、第三方監督並行,現場監督爲主。

多位業內人士認爲,該文件的出臺,將有利於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有效解決商業航天領域質量標準不統一、風險防控能力弱等問題,通過規範市場秩序、優化質量生態,爲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製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