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研良語-用數據做品牌 而不是老闆經驗

在AI應用發達和各種消費數據足跡充沛的時代,企業品牌行銷決策應跳脫個人經驗。圖/摘自freepik

在許多企業做品牌行銷的決策裡,「老闆認爲/老闆喜歡」常常是最重要的決策關鍵;老闆的市場經驗固然有其獨到之處,但人的經驗畢竟侷限於個人角度,再厲害的商業天才也無法保證自己隨時都知道全市場的消費脈動。

在AI應用發達和各種消費數據足跡充沛的時代,企業品牌行銷決策應跳脫個人經驗,建立基於真實的顧客消費數據,用數據來做品牌行銷,用顧客數據來貼近真實需求。

消費數據用於建立可追蹤的三層消費決策結構:心智認知→購買行爲→商業模式,心智認知意指目標客羣的價值觀以及對於各競品的品牌認知,自身品牌相比市場所有競品品牌的相對位置,所謂「心佔率」,再加上目標客羣的價值觀,能夠明確產出品牌定位以及溝通策略。

購買行爲代表着從目標客羣起心動念到購買完成的歷程,中間的過程數據能夠展現其資訊蒐集、影響者的互動、通路的跳轉和選擇以及最終決策的交易付款等的歷程,這樣的過程數據能夠爲企業建立目標受衆的消費旅程地圖,對照最終選擇與未選擇自身品牌的羣體歷程,可以分析出關鍵成功因素,從而設計有效的影響方案。

商業模式則是延伸到產品購買後的回購、服務以及跨品類的交叉行銷,目標客戶購買當次產品之外的數據,例如回購動機以及頻率、使用產品所需的服務、影響產品滿意度的因素、以及使用/保有產品所需一起購買的其他產品或服務等,這些數據能夠用來設計環繞商品的商業模式,例如訂閱制、會員回饋、跨業合作、多角化服務等。

整合企業內部和外部數據的CDP,需要遵循三個原則;首先是「可觀測原則」,讓每個跟目標客羣的接觸點都「帶資料」:統一事件命名與身份,把官網、App、門市、客服、社羣等互動管道連動,只接受「可追蹤的改動」,建立整合的資料庫以及數據中臺。

第二個原則是「實驗優先原則」,所有品牌決策都可A/B測試,並使用AI輔助,包括文案語氣、視覺風格、短片敘事、開箱流程、定價錨點,均設計A/B、地理區隔、時間序列爲干預因素來驗證。

最後測試的結果遵循「體驗變數化原則」:根據無數次的A/B測試,把品牌的感性因素拆成可控因子,歸納出自身品牌對目標客羣的最適溝通方式,包括語氣、主視覺、包裝設計、客服腳本等。

品牌和行銷是一門奠基在科學的藝術,沒有數據帶來的科學,建立品牌的藝術無法複製也無法歸納成功方程式;如果品牌成功之道無法複製,只存在老闆的「高瞻遠矚」、單靠天才「靈機一動」的頻率太低,無法大規模帶動產業做品牌的成功率,品牌成功後尚須維持,久了還要品牌活化/品牌再造/品牌年輕化,這些都不能依賴天才持續的「頓悟和靈感」來達成,所以沒有建立數據科學的品牌成功故事,只能當成零星的「藝術品」供大家觀賞,無法學習、更無法擴散,政府政策資源應着重在建立品牌行銷背後的科學基盤,而企業更應該充分理解行銷的學問在各種消費數據裡,而不在老闆的喜好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