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修今年臺灣經濟預測 中經院邊走邊看、邊調邊算
大幅上修今年臺灣經濟預測,不僅是亞銀、中經院,同爲經濟智庫的臺灣經濟研究院,9月25日即由院長張建一在發佈景氣動向調查報告時就預告,「基本上今年經濟成長率4.5%沒有問題,挑戰5%是有機會的」,相較於臺經院於7月間上修全年GDP年增率預估到3.02%,兩個月期間的估測就出現1.5個百分點的落差,顯示這段期間的變化,相當意料之外。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彭素玲指出,「出口太旺了!」,國際上對於臺製AI設備需求不熄。以實際數據來看,財政部甫於10月9日發佈的9月進出口統計,合計前九月出口規模4,526.8億美元、已創同期最高水準,前九月出口年增率近30%,且單月出口值已連五個月維持在500億美元以上的大量。這和原先研判,6月後期避關稅的拉貨潮漸到尾聲,完全不同。
美國總統川普大舉輸出美國保護主義,包括拉高關稅門檻、向全球掃貨半導體晶片、AI先進設備,直接衝擊所有美國貿易伙伴。出口佔GDP長期逾5成的臺灣,今年經濟情勢完全受制於此,自1月川普宣示上任、4月宣佈解放日,8月對等關稅實行,每一個時點及其前後的各國諮商,都在翻攪經濟情勢。
牛津經濟研究院從美國角度來看,關稅和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會透過投資減弱,形成美國和全球貿易的減少,如德國和日本的資本貨物訂單近期有所放緩。但,同爲美國貿易伙伴的臺灣,則有AI人工智慧使用範圍的擴大和應用的普及,尤其是美國大型科技業的資本支出繼續增長,直接加惠到臺灣經濟上,牛津團隊甚至直接上修臺灣2026年經濟成長率從2.1%上調至2.8%,AI相關投資和淨出口應會作出0.7個百分點的貢獻。
若單就關稅來看,對臺灣不同產業帶來不同影響,如化學、鋼鐵業,確實是受到影響,產業景氣今年來偏向低迷;資訊業出口受到的影響,AI相關是正面效果的支撐力道,澳盛銀行總經研究部門認爲,其餘大部份則是「尚未顯現」。即便如此,9、10月由美國聯準會降息帶來資金寬鬆政策,點火全球股市的資金行情,像臺股躍上2萬7,000點、臺積電股價天天創新高,企業界沒有訂單、仍然可以兼職炒股,豐厚業外收益一樣疊加企業獲利,還有哪些業者會向政府唉唉叫被關稅中傷到要倒閉?
中華經濟研究院17日舉行的「2025年第四季臺灣經濟預測記者會暨座談會」,會議由中經院長連賢明主持,與會專家學者包括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馨怡、國發會經濟發展處長陳美菊、遠雄人壽風控長儲蓉。會中除發表今年第四季的臺灣經濟預測數字外,並探討今年與明年經濟景氣及其影響因素,尤其是川普不確定因素、232關稅宣佈,抑或美國法院對關稅引用法源的最新宣判,都使得中經院即使賭定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仍需邊走邊看、邊調邊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