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美國經濟有風險 臺灣不選邊
旺報社評
美國勞動部公佈新增非農就業數據爲7.3萬人,遠低於市場預期11萬人,同時大幅下修5月及6月數字,分別從14.4 萬人及14.7 萬人下調至1.9萬人及1.4萬人,累計縮減達25.6萬人,幅度高達9成以上,令人對美國經濟前景產生疑慮。依據歷史經驗,非農就業數據只要一段時間低於10萬人,往往就是經濟走下坡的起點。更不用說,連續兩個月修正到只剩1萬多人,難免會加重市場擔憂。
成長趨緩 通膨升溫
勞動市場急速降溫,代表的不只生產端企業需求不見,也可能拖累消費端的個人支出。根據美國經濟諮商局所做的調查,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已連續5個月落在100以下,且這波下跌趨勢看來還在持續,未見止跌跡象。背後反映的,是美國消費者對未來6個月經濟前景、家庭收入及消費心理的悲觀預期。佔美國整體GDP比重高達7成的消費,一旦成長動能不再,自然也會加大經濟下滑壓力。
從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編制的服務業PMI指數,也可看出消費可能不再是美國經濟重要的引擎。這個與消費高度相關的指標,過去一向被視爲美國內需景氣風向球,標示着服務業廠商對未來景氣看法。最新7月數據,雖仍維持在景氣榮枯線以上的50.1%,但相較於市場預期51.5%及6月50.8%,表現明顯下滑。遑論與去年10月高點56%相比,落差高達近6個百分點,顯示美國內需服務業動能正在縮減,未來可能進一步壓縮消費表現。疫後美國經濟展現出來的韌性,似乎已開始鬆動。
經濟學者示警,美國經濟恐已處於衰退邊緣。穆迪首席經濟學家贊迪(Mark Zandi)直指,美國勞動需求下滑、消費支出減弱,都是美國經濟衰退前兆。華爾街分析師惠特尼(Meredith Whitney)認爲,就業數據惡化是大麻煩,美國超過半數家庭可能迎來二次失業衰退。
川普關稅效應也在發酵,推升通膨走高。美國7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再度突破3%整數大關來到3.1%,不僅高於市場預期3%,也是連兩個月走揚。與廠商生產成本高度相關的核心生產者物價指數(PPI),7月增加3.7%,較上月遽增1.1個百分點,月增率更寫下近3年新高。經濟成長趨緩加上通膨升溫,外界始終無法解除美國停滯性通膨警報。
美國大陸 各有優勢
停滯性通膨會否成真,還有待時間證明,但美國經濟露出疲態是不爭的事實。一旦衰退成真,不只美國,全球經濟勢必都會受到衝擊。尤其臺灣近年出口及經濟政策重心大幅偏向美國,很容易受拖累跟着衰退。根據財政部說法,臺灣7月出口創歷史新高566.8億美元,除關稅開徵前的囤貨效應,絕大部分就是源自於美國AI及半導體相關產品需求帶動,臺灣對美出口比重時隔35年後,再度來到32.9%,穩居對外出口首位。
對美出口大幅激增,令人雀躍,但過度集中美國對臺灣而言可能是風險。主計總處最新統計指出,臺灣下半年經濟成長率平均預估僅2.3%,較上半年平均6.7%,減少三分之二,原因就在於淨出口貢獻大幅縮減,從上半年平均3.3%劇減至下半年2.1%。下半年出口看壞主要是因爲美國對等關稅正式實施,美臺經濟鏈結甚深,造成臺灣出口沉重的壓力。
美國經濟如果趨緩甚至衰退,自然也會重創臺灣經濟。過去外界常常批評兩岸經貿鏈結過深,容易受到大陸經濟波動影響,不是一件好事。同樣道理,臺美經貿鏈結過深何嘗不也一樣,過猶不及都不足取。對以出口導向爲主的臺灣而言,更該思考的是,如何追求一個平衡、多元的出口模式。不管是對大陸或美國,都不應過度依賴。
經濟不應選邊。美國有美國的優勢,大陸也有自己的強項,臺灣可以根據比較利益法則,同時與中美雙方合作,中美地緣政治緊張,臺灣必須選邊是假議題,連美國都承認與中國經濟脫鉤行不通,必須發展競合動態關係,臺灣卻一味脫鉤大陸,只會把自己搞窮。依據企業需要多元佈局,不過度靠向任何一方,纔是爲臺灣好的主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