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連鎖規模擴張放緩
財報季結束,A股上市連鎖藥店交出成績單。整體來看,各大連鎖藥店2024年業績表現各異:大參林以265億元營收繼續居於榜首;益豐藥房則以15.29億元淨利潤傲視羣雄;國大藥房與老百姓營收相近,但閉店近千家,暫退“萬店俱樂部”;達嘉維康和華人健康兩大上市新貴的營收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兩極漸分化
針對這份成績單,原高濟醫療副總裁、現自由投資人陳春華在接受《醫藥經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消費者的支出越來越謹慎,滋補品、醫療器械等非剛需銷售明顯下降。“客流量、客單價下滑,疊加線上搶食線下份額,以及新零售業態仍停留在‘造詞’階段,上市連鎖藥店業績明顯承壓。”
老百姓大藥房聯合投資人徐興東的評價是,頭部連鎖藥店轉型兩極分化,第一梯隊領頭羊的經營業績穩中有進。“轉型遲滯於市場變化的落後者業績滑落明顯,如果不能採取有力的扭虧措施,可能會逐步被淘汰,直至完全退出頭部陣營。”
值得一提的是,門店數量這一關鍵指標發生變化。頭部連鎖“跑馬圈地”節奏放緩,國大藥房甚至在2024年關閉1270餘家直營門店,暫退“萬店俱樂部”。
在陳春華看來,儘管部分上市連鎖的線上業務依附美團等平臺進展紅火,但仍由線下實體店供貨,其繳納的平臺費降低了所得利潤。面對高昂的店租、人工等剛性成本,國大、華氏等連鎖藥店只能關店減虧。“但關店並非救命稻草,不僅直接影響連鎖藥店的營收和毛利等表現,更會給品牌影響力、供應鏈談判能力、企業士氣等方面帶來無形損失,而後者的影響往往大於前者。”
徐興東提醒,擴大體量、做強基礎仍是經營剛需。“頭部連鎖放棄體量優勢,甚至會導致資本市場失去信心,喪失市場關鍵位置,進入與後續梯隊降級競爭的博弈環境,難以重新崛起。”
當前,上市連鎖藥店規模擴張漸緩,盈利承壓。徐興東預判,未來3~5年,醫藥零售市場萎縮趨勢難以逆轉,中小連鎖和單體店衰落已成定局。規模化的上市連鎖藥店持續全面轉型後,仍可憑藉體量優勢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轉型拓新路
作爲行業排頭兵,上市連鎖藥店積極探索新零售發展路徑。2024年,益豐藥房線上業務實現銷售收入21.27億元(含稅),其中O2O貢獻17.21億元,B2C貢獻4.06億元;國大藥房創新業務銷售達成18.9億元,其中O2O創收2.1億元、B2C創收2.3億元;漱玉平民在O2O方面亦成績斐然,其中直營業務銷售額達到8.13億元。
徐興東提醒業界,過度依賴外賣配送的新零售只是“賠本賺吆喝”的權宜之計,履約成本高且品類侷限,不適合作爲長期的業績增長載體,拓展線上業務應當是重點經營方向。“頭部連鎖要整合線下資源,深度開發客戶,把線上流量持續轉化爲線下增量,把新零售開拓的新顧客轉化爲門店長期服務的老顧客,才能完成產品銷售-服務配套-流量轉換的商業閉環。”
在陳春華看來,新零售應當是新場景、新業態,是對商品、運營和服務等要素的革命。“把藥店當作賣藥的場所,就會捱打或被淘汰。”
如何開拓新增長點?徐興東強調,圍繞政策調整方向和基礎技術發展路徑,重新構建模式。如針對國家醫保局大力推動的長期照護師新型職業,藥店可與長期照護機構聯動,提供用藥管理與依從性提升服務、居家健康監測與預警服務、康復輔具與營養品定製,在長期藥品配送、健康設備租賃、康復輔具銷售方面獲得業績增長空間。
陳春華建議連鎖藥店迴歸價值,定位清晰,不能大店小店、城市店鄉村店、高端店低端店都開,確保商品、店員服務能力、店面佈置、營銷等符合客戶畫像需求;加強員工培訓,如營銷知識、禮儀技能等,讓消費者感受到專業服務;選擇優質的品牌商品,與頭部廠家合作共贏,不過多推薦高毛利或自有品牌商品;梳理消費者畫像,建立會員管理制度,運用大數據和AI分析,調整動線和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