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櫃公司領頭 金管會:ESG揭露帶動轉型 為永續經濟訂立指標 「參考指引」納農林產業
位於彰化溪州的尚水農產公司透過保價契作友善農產,近年提供企業認養稻田、實踐ESG行動。 (攝影╱黃毛)
【撰文╱遊升俯 攝影╱吳尚鴻】
近年全球颳起ESG風潮,企業除了自己的營利本業,往往致力於更多對環境、社會友善的行動。中華電信公司自2022年起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推動8年15萬棵植樹造林計劃,補償其因架設基地臺可能對森林棲地造成的衝擊;臺灣糖業公司也響應聯合國「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將製糖所產生蔗渣、濾泥等副產物迴歸田間,增加土壤碳匯。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推動企業ESG相關永續資訊揭露,從今(2025)年起,全體上市櫃公司均應編制ESG永續報告書。企業需要實際ESG行動才能揭露於報告書,因農業是唯一具有碳匯功能的部門,且能提供多元生態服務價值,與企業合作、對接企業ESG行動的需求,可爲農產業發展導入資源,有助農業、企業與環境、社會多贏。
在聯合國2004年《WHO CARESWINS》報告中,首次提到ESG一詞作爲評估企業是否邁向永續發展的指標,並在聯合國2005年所發佈的《責任投資原則》(UN PRI)文件中正式使用,將ESG納爲投資決策可具體評估的觀點。
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等3項評覈企業營運的指標,簡稱即是ESG。近年氣候變遷下,國際間發現全球暖化、水資源缺乏等極端氣候事件,常常造成企業營運風險,因此關注環境議題;而且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金融市場發現,ESG評比分數愈高的公司,受衝擊程度愈低,均使ESG愈加受到重視。
金管會金融市場發展及創新處處長鬍則華說,企業績效不佳,投資人便不願投資,金融業過去可能依據貸款人信用狀況、資金用途等「5P原則」審覈放款,轉而逐漸重視ESG相關評比如道瓊永續指數(DJSI)、明晟永續指數(MSCIESG)等;因爲金融業資金的影響力很大,國際間也大多透過掌握投資人的影響力,以綠色金融推動企業重視ESG。
金管會金融市場發展及創新處處長鬍則華指出,上市櫃公司帶頭揭露ESG相關資訊,可望帶動供應鏈轉型。
CSR轉型ESG 外銷產業已受市場壓力
胡則華表示,對企業來說,首重董事會、股東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最早注意到「G」公司治理層面;如同心圓擴大關懷,才延伸至上下游供應鏈、甚至是企業經營有關的社區等「S」社會層面;隨着全球日漸重視環境議題,再擴及最大範圍、即人類及萬物所依存的「E」自然環境。
國內推動企業揭露ESG資訊歷程,從G擴及S,可說與2014年接連爆發「頂新劣油事件」及「高雄氣爆事故」有關。胡則華說,因這二起事件影響,大衆重視消費者食安及社區居民安全問題,促使金管會2015年起強制部分企業編制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書;但當時焦點主要在G跟S面向,還未強調環境議題。
因國際上對於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議題日趨重視,包括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1)《巴黎協定》2016年正式生效等,國內也逐漸關注企業E面向的作爲。金管會證券期貨局證券發行組副組長程國榮表示,臺灣是出口導向經濟體,許多產品輸銷歐盟,國內企業很早即感受到歐盟對碳排總量管制、ESG資訊揭露的壓力,企業不做ESG揭露,「公司走不出去、貨賣不出去」。
爲配合國家非核家園政策,金管會2017年起以「綠色金融行動方案」推動綠能、綠色金融,2020年接續以「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及「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強化金融機構及上市櫃公司ESG永續作爲,並從2021年起將企業CSR報告書更名爲「永續報告書」。
蘭花是臺灣重要外銷農產品之一,產業近年也關注國際ESG潮流發展。 (攝影╱陳彥尹)
近年氣候變遷下,乾旱頻率提升,國內因此推動高粱等旱作雜糧栽培。 (攝影╱王志元)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