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不到半年後太美醫療換帥

2月11日盤後,國內生命科學SaaS(Software-as-a-Service,是一種基於互聯網提供軟件服務的應用模式)服務商太美醫療科技發佈總經理變更公告。

其中,因工作重新安排,趙璐不再擔任公司總經理一職,但繼續擔任執行董事及董事長,主要負責公司整體的戰略規劃、執行及公司海外業務發展,且仍爲公司控股股東之一。同時,公司總經理一職由萬韞鋆接任。

2月12日,太美醫療科技股價高開但隨後回落,截止發稿報5.030港元/股,下跌0.40%,當下市值28.36億港元。

據本次公告,萬韞鋆擁有超15年的醫藥產業界經驗。而這與趙璐的兩段創業經歷重合。換而言之,萬韞鋆也是趙璐的老同事。

作爲醫藥研發領域的連續創業者,趙璐辭去在藥企先靈葆雅的工作後,分別於2008年、2013年創立上海捷信醫藥、太美醫療科技。前者此後成爲國內患者招募和管理領域的頭部公司,並於2015年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後者則以提供臨牀研究關鍵的SaaS產品起家。

而2009年9月至2016年2月,萬韞鋆在捷信醫藥任業務發展副總監及監事,負責對企業銷售產品。隨後,她加入太美醫療科技,歷任業務發展事業部副總裁、企業對企業事業部總經理、數字化服務事業部總經理、高級副總裁及首席商務官。

不過,與趙璐畢業於吉林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和瀋陽藥科大學制藥系,具備生物醫藥學科背景不同,萬韞鋆畢業於復旦大學公關專業,並擁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這或意味着,公司將更加着力於日常運營、管理及商業化工作。

另外,在本次變更總經理前的4個月,太美醫療科技於2024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不過上市首日,其股價破發,盤中跌幅一度近30%。而與當下相比,公司股價已較發行價跌去超六成。

實際上,太美醫療科技的上市之路也不順利。轉戰港股前,2023年3月,公司科創板IPO被否,原因包括其未主要依靠核心技術開展生產經營、未充分披露供投資者作出評估和投資決定的重要信息等。

當時,公司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毛利率也持續走低,持續經營能力遭到質疑。在這點上,太美醫療科技還在其港股招股書中作出說明。

其提到,因爲未來將減少對市場教育的投入、軟件開發支出已過高峰、提供解決方案將產生規模效益,也就是此前導致虧損的歷史原因不再適用或將緩解;再加上所處賽道前景、業務擴張和降本增效,公司擁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具體到業務上,太美醫療科技基於醫藥研發協作平臺TrialOS、醫藥及醫療器械營銷數字化協作平臺PharmaOS,提供雲端軟件(以SaaS產品爲主)和數字化服務。

2021年至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雲端軟件和數字化服務的營收比例約爲4:6。後者佔比從此前的57.6%持續提升至65.7%,也可見太美醫療由經典SaaS模式向產業互聯網平臺轉型,以增值數字化專業服務爲主要收入來源。

但相較於雲端軟件60%-70%的毛利率水平,數字化服務的毛利率很低,這也給公司整體毛利率帶來壓力。不過,隨着收入增長產生規模效應,該部分毛利率由2023年上半年的12%大增至2024年上半年的24.3%。公司整體毛利率也在同期觸底反彈至40.7%。

分業務線看,太美醫療科技的產品和服務覆蓋臨牀研究、藥物警戒、醫藥市場營銷三塊。三者營收比例佔比大約爲80%、15%、5%。前兩者毛利率較穩定,後者則增長較快,2024年第一季度分別爲34.6%、61.5%、19.6%。

這其中,臨牀試驗、營銷活動業務線的數字化服務毛利率分別僅爲8.3%、-5.3%。較低的原因在於部分數字化臨牀研究服務尚處於早期階段,而營銷活動數字化臨牀研究服務則爲吸引客戶而採取了低定價。

不過,儘管正在調整戰略、降本增效,太美醫療科技營收增長有限,且仍在虧損中。

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收分別爲4.66億元、5.49億元、5.73億元、1.32億元,除稅後溢利分別虧損4.80億元、4.23億元、3.56億元、1.18億元。

同時,公司在港股招股書中表示未來虧損仍將持續,原因包括繼續開發新平臺、更新現有解決方案、營銷等。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公司現金及等價物餘額爲6.9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