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美股份發佈2024年度業績:韓束品牌成公司“搖錢樹”,營收佔比超八成

擁有抖音美妝“一哥”韓束品牌的上美股份(02145.HK,股價44.05港元,市值175.33億港元)披露了2024年財報。

3月20日晚間,上美股份披露2024年全年業績。公司實現收入67.93億元,同比增長62.1%,年度溢利爲8.03億元,同比增長74%。相較2023年,公司營收增速加快,但利潤增速在放緩。

上美股份旗下主要有四大品牌:韓束、一葉子、紅色小象和newpage一頁。近兩年來,韓束、newpage一頁表現強勁,拉動了公司的業績增長。但也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韓束的營收佔比已上升至80%以上,公司對於單一品牌的依賴正在加強,同時處於陣痛調整期的第二大品牌一葉子在2024年的營收繼續下滑。

韓束營收佔比增至八成以上,一葉子營收繼續下滑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定位“科學抗衰”的護膚品牌韓束實現營收55.91億元,同比增長80.9%。同時,根據行業媒體發佈的數據,2024年,韓束在線渠道GMV(商品交易總額)位列美妝國貨品牌第二;增速位列頭部美妝品牌第一。

抖音平臺是韓束銷售的主要平臺,韓束也被稱爲“抖音美妝一哥”,連續兩年位列抖音美妝TOP1。去年韓束的營收增速更高,根據2023年財報,韓束的收入增速爲143.8%。

隨着韓束在抖音平臺持續火熱,一方面,韓束營收規模在上美股份整體的比例攀升明顯,從2022年的47.4%攀升至2023年的70%以上,2024年再度升至82.3%。另一方面,韓束熱銷也帶動了上美股份線上渠道收入的增長,從2022年的75%左右攀升至2023年的85%左右,2024年則已經超過90%。

“韓束品牌勢能增強、線上自營能力提升。”上美股份在財報中解釋線上自營銷售收入增長的原因。2024年,上美股份線上渠道實現營收61.5億元,同比增長超70%,其中線上自營銷售收入同比增長82.6%。

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上美股份對韓束這一單一品牌的依賴性也在增強。同時,上美股份旗下第二大品牌一葉子近兩年表現一直不太理想。

2024年,一葉子延續了營收下滑的態勢,實現營收2.29億元,同比下滑35.7%,公司稱主要是由於該品牌現在正在轉型升級調整。而在2023年,一葉子的營收也以30%左右的幅度下滑,公司給出的原因也類似。爲了提振一葉子的業績,上美股份在2024年也有一些動作,包括官宣品牌全新代言人,與擁有資源和經驗的合作方成立子公司。

“作爲多品牌運營的上美,在不同階段側重不同品類和品牌,是其戰略運營的一種策略。特別是對於上美的經營管理風格而言,‘聚焦’和‘All-in’的風格可能會造成品牌表現的‘差異’。”美妝資深評論人、美雲空間電商創始人白雲虎對記者分析稱。他進一步表示,一葉子的品牌定位從最初的面膜到如今聚焦純淨護膚,還在早期發展階段,也就得不到最大的資源加持,取得這樣的業績表現也就可以理解了。

newpage一頁營收規模趕上紅色小象,嬰童護理賽道爲何增長?

除了韓束,上美股份旗下的嬰童功效型護膚品牌newpage一頁在近兩年來也表現亮眼。2024年,newpage一頁實現營收3.76億元,同比增長146.3%,而在2023年,這一品牌的營收增速達到了近5倍。

雖然目前從收入規模來說,newpage一頁遠不及韓束,但其逐漸追上了公司第三大品牌紅色小象。紅色小象爲專業的母嬰護理品牌,與newpage一頁同屬於嬰童護理賽道,2024年實現營收3.76億元,但同比增速僅有0.1%。

可以看到,2024年紅色小象勉強實現正增長,但如果對比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2024年成績還算不錯。2023年,紅色小象的收入同比2022年下滑超40%,2024年上半年同比上年同期則下滑了7.9%。

實際上,從行業整體來看,2024年的嬰童護理賽道整體都表現較爲亮眼。根據大日化研產供銷一站式服務產業互聯網平臺日化智雲發佈的一份報告,2024年1—9月,嬰童護理市場線上渠道銷售額爲59.73億元,同比增長5.04%,銷量9405萬件,同比增長10.93%,其中嬰童護膚是主要品類,市場份額高達61%。

嬰童護理產品爲何在線上渠道實現了增長?白雲虎告訴記者,嬰童護理市場的增長,從出生人口的角度來看,是“逆勢”發展的。其核心原因,應該是從基礎護膚到專業護理的一種“需求”升級,比如newpage一頁就是定位“嬰童敏感肌”等。

記者注意到,就在去年,日妝巨頭花王集團旗下珂潤也在中國市場殺入了兒童護膚賽道,推出了珂潤寶貝潤護系列新品。此前,花王集團曾對記者透露,這一產品系與300多名中國父母共創,並在中國生產。而本土美妝企業中,包括貝泰妮、潤本股份、上海家化都涉足嬰童護理賽道。

區別於普通話市場,嬰童市場的護理產品研發面臨哪些挑戰?白雲虎告訴記者,從嬰童市場的總體角度來看,“安全性”是首要的需求,也是法規關注的核心,因此如何能夠找到在滿足“功效性”前提下的“安全性”路徑,就是科研創新的調整(方向)。

針對年報相關內容,《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於3月21日向上美股份方面發去了採訪提綱,截至發稿未獲回覆。記者也撥打了投資者關係電話,未獲接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