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暑期“必修課” 讓青春在社會“大課堂”百鍊成鋼
中國旅遊報記者 王詩培
“今年我跟着團隊調研了‘運河四大都市’的現代發展差異,每一步都像給專業知識‘充了電’!”江蘇旅遊職業學院旅遊管理學院學生張慧怡攥着蘇州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的調研筆記,語氣裡滿是收穫。這個夏天,她和該校10餘名師生用5天時間調研淮安、揚州、蘇州、杭州四城的大運河文化,在運河岸邊的實踐裡探尋歷史脈絡、感悟文化傳承,解鎖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課”。
暑期實踐從不是簡單的“校外打卡”,而是高校連通課堂與社會的重要紐帶。從專業知識的學以致用到傳統文化的賡續傳承,從紮根基層歷練到助力地方發展,各地高校正通過特色暑期課堂,讓學子們在實幹中長本領、明方向,也爲文化和旅遊行業注入青春活力。
解鎖“課堂外的知識”
“拔根的蘆柴花花,清香那個玫瑰玉蘭花兒開……”瘦西湖的遊船上,一曲揚州民歌悠悠響起。唱歌的是江蘇旅遊職業學院2021屆畢業生朱寧心,如今她已是瘦西湖的三星級導遊;船艙裡,學弟學妹們跟着旋律輕輕哼唱。“學姐不光講揚州的歷史,還教我們怎麼把文化故事講得有意思,這比課本上的導遊技巧實用多了!”江蘇旅遊職業學院學生喬曉雪說。
這是江蘇旅遊職業學院連續第四年開展大運河文化主題社會實踐。今年,師生們走進淮安運河博物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4座城市文博場館,用“博物館裡的思政課”串起大運河的歷史。“原來我家就在運河邊上!”“這段內容,居然在所有博物館裡都提到了……”參觀時,學生們的小聲討論讓帶隊老師秦雨很有感觸:“我們就是想讓學生主動找到自己和大運河文化的聯繫,這種自發的文化聯結,纔是實踐的意義所在。”
而在桂林旅遊學院旅遊管理學院,暑期實踐則讓學生們走進傳統村落,在探尋村落風貌、梳理紅色資源中,讀懂紅色文化的傳承意義。
在桂林市陽朔古座塘村、舊縣村,桂林旅遊學院傳統村落紅色旅遊融合發展調研實踐隊,在老師熊敬鍩的帶領下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把專業所學和鄉村實際需求結合起來。
古座塘村有600多年的歷史,曾是灕江水路驛站,更因臨陽聯隊抗戰故事承載紅色記憶。實踐隊隊員緊跟講解員,認真聆聽臨陽聯隊抗戰事蹟。他們還走進村民家,聽村民講村子紅色旅遊的發展歷程。
熊敬鍩說:“實踐隊不只是參觀文化景點,更要學習瞭解兩地紅色旅遊和傳統文化融合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學生來說,這次實踐也讓理論知識和鄉村振興的需求接上了軌,讓專業學習真正‘落地生根’。”
爲地方發展“添磚加瓦”
“北庭故城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做得很好,但遊客互動性不足、知名度不夠,我們建議增加沉浸式體驗項目,並更好地宣傳北庭文化。”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廈門大學管理學院“絲路同源·山海交響”調研實踐隊忙着完善調研報告。今年7月,他們用10多天的時間完成了北庭故城遺址、車師古道的文旅資源普查,以及文旅宣傳推廣等工作。
“以前總覺得新疆很遠,這次來才發現這兒有好多寶藏資源。”實踐隊成員、2024級旅遊管理碩士白洋潁翔說,實踐不僅讓他學會用專業工具做資源評估,更讓他有了到新疆工作的想法。
這樣的“實踐賦能”,源於廈門大學推行的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項目導向學習)教學實踐創新模式。“旅遊管理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我們近年來探索PBL模式,就是希望通過與地方、企業深度合作,將解決實際問題與課程理論講授相結合,有效提升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旅遊與酒店管理系副主任鄭偉民說。
廈門大學的實踐還聚焦“長效幫扶”。去年,通過廈門大學畢業生、新疆呼圖壁縣二十里店鎮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幹部謝日那義·斯馬義牽線,管理學院已和昌吉州合作開展了鄉村旅遊規劃。“今年,我們又完成了北庭故城遺址的視頻推廣,並提交給廈門援疆指揮部。”鄭偉民說,學校的實踐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想幫地方梳理實現長久發展的思路。
同樣用專業助力地方文旅發展的,還有廣州職業技術大學旅遊商務學院的學生們。他們的暑期實踐緊扣“百千萬工程”,讓學子在鄉村振興一線“練真本事”。
在廣東省興寧市石馬鎮馬石村,廣州職業技術大學旅遊商務學院“藝農興鄉”實踐團的學生們忙着完善“藿小興”IP形象設計。“馬石村正在搞藿香產業,我們把石馬鎮的客家風情和藿香的藥用價值融在一起,設計了這個IP‘藿小興’,希望能幫助當地打出知名度。”實踐團成員麥紫盈說。
“家人們快看!這是石馬鎮獨有的高山古法茶油!”在石馬鎮,另一支旅遊商務學院實踐團的學生們正忙着電商直播。直播時,學生們偶爾插幾句客家話、潮汕話拉近距離,也會切換成英語、西班牙語、日語介紹產品,顯露出紮實的語言功底和商務素養。
廣州職業技術大學旅遊商務學院副院長吳源介紹,學校將暑期實踐和日常課程緊密結合。“我們要求實踐課程佔比不低於50%,就是想讓學生‘邊學邊做、邊做邊學’,避免‘畢業就脫節’。”
打開就業視野
“我們高職學生學制只有3年,暑期實踐就是要幫他們找準位置,提前對接行業需求。”江蘇旅遊職業學院社會實踐指導教師吳飆說,參加過實踐課堂的學生都發展得不錯,比如朱寧心,工作之餘還主動回來帶學弟學妹,“我們想讓學生看到就業前景,也增強他們的職業信心。”
江蘇旅遊職業學院旅遊管理學院博士吳軒雯補充,實踐課堂還直接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素養:“今年我們有3名學生在2025年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研學旅行賽項高職組中拿了一等獎,其中2人蔘加過大運河文化主題社會實踐。”
鄭偉民認爲,暑期實踐能幫學生“打開就業視野”。“以前內地學生很少會考慮去新疆工作,但今年參與新疆調研實踐的學生中有6人說以後想去新疆做文旅或扶貧工作。”實踐讓學生看到了行業需求,也明確了自己的優勢,“比如學旅遊規劃的學生,發現邊疆需要這類人才,就有了清晰的職業方向,這比在課堂上單純‘講就業’管用多了”。
吳源從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角度分享:“我們每年都會去走訪景區、旅行社、研學企業,把行業的新需求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她透露,今年學校旅遊管理專業就業率達95.6%,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更是達到100%,“企業反饋‘學生上手快’,這和暑期實踐的鍛鍊分不開,參加過直播助農的學生,面試時能直接講自己的經歷,比簡歷上寫‘熟練掌握技能’有說服力多了”。
從運河畔的文化探尋,到鄉村裡的振興實踐,再到企業中的問題解決,高校暑期課堂正讓青春在“實幹”中綻放光芒。
來源:中國旅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