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逐步完善“AI+數學”融合發展生態

來源: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喬翔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5)現場,一場特殊的“人機對決”牽動着全球科技界的神經——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教授團隊的命題被投射在巨幕上,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商湯科技、階躍星辰、MiniMax四家機構的基礎大模型同時開動“大腦”飛速運算。

大屏左側,人工智能(AI)推理過程實時展示。其中,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的Intern-IMO系統通過自然語言推理完成幾何構型分析與歸納證明;商湯科技“日日新”大模型在證明其中一個問題時,通過引入精妙的變量代換,將看似複雜的恆等式兩端化歸爲統一的三角形式。整個解答邏輯清晰,揭示了問題背後的數學結構之美……

這並非科幻場景,而是WAIC 2025“人工智能的數學邊界與基礎重構”高端論壇的現場。當萬億參數大模型遭遇數學推理的“深水區”,上海正將這場關乎AI未來的“智力基建”競賽,轉化爲驅動產業變革的硬核引擎。

AI與數學成焦點

近年來,人工智能與數學的雙向需求日益迫切。一方面,當大模型參數突破萬億,傳統基於經驗的調參方法陷入瓶頸,模型的泛化能力、安全性、能耗控制等核心問題,亟待數學理論的系統性支撐;另一方面,AI對數學的反哺效應愈發顯著,這種“AI for Math”的模式正在改寫數學研究範式。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的數學邊界與基礎重構論壇”全方位展現了AI與數學交叉領域的前沿動態與深度碰撞,兩位菲爾茲獎得主的深度參與成爲本場論壇的最大亮點。

其中,丘成桐教授爲論壇特別選題、命題,題目由其團隊聯合歐洲、日本數學家精心遴選,聚焦幾何與代數的交叉難題,直接考驗AI的深層推理能力,由機器模型現場作答,屏幕實時展示AI推理過程。這種“人類出題—機器作答”的模式,既是對AI能力的檢驗,也是人機協同的一次生動演示,旨在通過頂尖數學家的“問題嗅覺”,引導AI聚焦真正具有突破性的核心難點,避免技術算力的無效消耗。

論壇現場,兩大國際數學實驗室的揭牌儀式意義深遠。Hitchin–Ngo實驗室(聚焦代數幾何與數學物理)與Fefferman實驗室(深耕流體力學與納維——斯托克斯方程)落地上海普陀區,不僅是對上海科研實力的認可,更標誌着全球數學與AI融合研究的重心向中國傾斜。

頂尖學者思維碰撞

在學術研討環節,頂尖學者的洞見爲上海的創新路徑提供了理論支撐。

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宗本的演講直指AI架構設計的核心矛盾——智能問題本質是無限維的,而技術實現卻受限於有限參數,其提出通過算子簇公共不動點理論設計深度架構,並以實驗證明大模型存在“冗餘閾值”,爲模型優化提供數學依據。

在現場,數學家與大模型團隊也展開了深度交鋒。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研究員鄭凡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專家合作,展示AI對複雜幾何題的分步拆解,模型通過分類討論排除不可能情況,最終鎖定陽光線數量規律;復旦大學印佳教授與商湯糰隊則呈現AI對學生錯誤解答的批改過程,模型不僅指出角度計算失誤,還追溯邏輯漏洞源頭。

上海科技大學蔡明亮教授點評稱,大模型在概率遞推問題中展現的邏輯鏈完整性令人驚訝,但在需要“反直覺”構造的場景仍顯不足,而這正是人類數學家的核心價值所在。

完善融合發展生態

AI與數學這對“雙引擎”正加速耦合,而上海,正以核心樞紐之姿,引領這場變革的全球進程。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陳杰指出:“上海正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數學與AI的深度融合,是強化科創策源功能的關鍵抓手。”

這一判斷,既立足國家戰略,又緊扣城市定位,爲上海在全球智能革命中錨定了座標。

上海的科創基因與學術積澱爲AI與數學交叉研究提供了成長沃土。在AI領域,上海擁有全國領先的算力基礎設施——華爲384超節點真機等尖端設備性能領先,爲大規模數學建模與AI訓練提供強大支撐;張江人工智能島聚集了數百家中外AI企業,形成從算法研發到產業應用的完整生態。在數學領域,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的數學學科排名長期位居全國前列,擁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微分幾何、組合數學等方向的研究實力雄厚,這種“AI產業集羣+頂尖數學學科”的雙重優勢,使上海成爲探索二者融合的理想試驗田。

當前,上海正逐步通過四大舉措完善“AI+數學”融合發展生態。一是打造人才樞紐,推動復旦大學、上海交大等高校開設“AI+數學”交叉學科,培養既通代數拓撲又懂深度學習的複合型人才;二是建設開放平臺,以上海數學中心爲依託,建立“數學智能創新平臺”,整合相關資源向國內外研究者開放;三是完善政策支撐,設立“數學智能創新基金”,支持科研人員開展前沿探索;四是推動場景落地,在國家電網智能巡檢、無人機導航等典型場景中,推廣“數學建模+AI優化”的解決方案。

通過這些舉措,上海正將學術思想碰撞轉化爲持久動能,努力成爲全球AI與數學融合研究的“策源地”與“示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