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藏|這些種子爲什麼能在薩迦的石頭地裡“開花”?
編者按:
青稞垂穗時,雪域高原傳來新的生長故事。
藏族同胞會用拇指沾糌粑在友人衣襟點上指印,以示最高褒獎,這就是“雅布”。三年來,第十批上海援藏幹部以“雅布工作法”爲精神主線,在對口五縣深耕民生田:他們以“人民城市”理念重塑拉孜吉角村的肌理,用全球視野爲江孜青稞叩開廣闊市場,在邊境亞東以同頻脈動築牢戍邊人心,將“上海標準”鐫刻進定日高原的基礎設施建設,讓科技種子在薩迦的礫石地裡綻放產業之花。
近日,東方網記者循着援藏幹部的足跡深入五縣,見證的不只是項目的落地生根,更是一場關於“如何把真心留在高原”的生動實踐——當“雅布”從指尖的溫度昇華爲治理的哲學,上海智慧便不再是“外來客”,而是與雪域血脈共生的新基因。他們的實踐,是對“援藏精神”的當代詮釋,也是對“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動註腳。
上海援藏|這些種子爲什麼能在薩迦的石頭地裡“開花”?
7月,西藏薩迦縣扯休鄉的萬畝藜麥田在羣山腳下鋪開一條生機勃勃的綠色地毯。在觀景平臺上,薩迦縣委常務副書記、援藏幹部沈佳樑語帶自豪:“萬畝在紙上只是個數字,但當你真正站在這片藜麥田前,那種震撼是無法言喻的。”
誰能想到,2年多前,這裡還是碎石遍佈的荒地。2023年4月,薩迦縣在上海援藏幹部的積極對接下,與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藜高科(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攜手,共同啓動了“薩迦縣高原藜麥種業創新與產業化示範推廣項目”。
短短一年間,2500多畝藜麥田在薩迦紮根生長,收穫了80萬斤高品質藜麥和2萬斤優質種子。每畝產值是傳統作物青稞的4至5倍,還帶動了當地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參與種植和加工生產等方式實現增收。2024年至2025年,種植面積更是擴大至萬畝規模。
“薩迦縣不斷優化種植技術,選擇表現最佳的藜麥品種進行種植,引入專用播種機械,出苗率高達85%,今年預計產量將再創新高。”沈佳樑說,項目全年將爲三個鄉的863戶農牧民帶來土地流轉費、勞務用工收入和農機租用收入等共計近800萬元。
高原環境艱苦,紫外線強、低溫缺氧。在沈佳樑看來,這些條件並非完全是缺點。“研究發現,高海拔環境中的藜麥營養價值更爲突出。我們通過實踐和思考,在藜麥種植上,嘗試將這些環境因素轉化爲優勢。”目前,中科院在薩迦的實驗田擴大至200畝,種植了800多個藜麥品種,進一步豐富了種子資源庫,也爲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上海援藏還積極對接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斌,在當地設立專家工作站,圍繞品種改良、綠色種植、智慧農業等領域開展聯合攻關,同時爲本地培養一批高素質農業科技人才。
未來,這裡將不僅是“高原糧倉”,還是鄉村振興的“種子庫”。在沈佳樑的描繪中,一幅以藜麥種業爲核心的產業版圖已經徐徐鋪展開:“我們希望通過培育高品質的藜麥種子資源,將薩迦縣打造爲全球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的藜麥種源基地,實現中國地、中國種、中國糧。”
藜麥田裡,遠處的塔吊矗立其間,那是上海援藏投資建設中的藜麥產業園區,預計今年下半年建成投用。建成後,中藜高科將帶來生產線,進一步延伸藜麥加工產業鏈條,實現本地種植、本地加工。與此同時,爲了讓薩迦藜麥走向更廣闊的市場,上海援藏幹部積極協調銷售渠道,目前藜麥相關產品已進入京東等大型網絡銷售平臺,並在上海的多家商超上架銷售。“去年,上海線下銷售額達到了400萬元,今年截至目前也已超過330萬元。”沈佳樑說,“藜麥目前年產量2000噸,生產線設計的加工能力爲1500噸,我們還要確保藜麥產出與加工能力、銷售能力相匹配,形成產業閉環。”
無獨有偶。在318國道旁的薩迦藏紅花種植基地,藏紅花球莖已被精心儲存,等待下一次的種植。2023年以來,上海援藏與上藥集團開展合作,在扯休鄉改造了近8000平方米的玻璃大棚,設立藏紅花高原引種試驗基地,藏紅花種植每畝產值可達數萬元。上藥藥材西紅花事業部總經理張雪介紹,目前藏紅花在薩迦縣實現了球莖花芽分化、開花、子代球莖培育一體化栽培管理模式,球莖數量增值達70%;重量增值達30%,高於上海基地水平。基地產出的藏紅花西紅花苷含量達14%,高於國家藥典標準40%。
“我們讓科研和產業兩條腿走路,相互推動,形成了一個良性閉環。”沈佳樑說。
隨着上海援藏幹部的到來,天文科學的種子也已破土。2023年9月,上海天文臺日喀則40米口徑大型射電望遠鏡項目在薩迦縣扯休鄉正式開工,2024年10月望遠鏡主體竣工。上海援藏還投入了800萬在附近新建了一個天文科普館。這座高原首個專業科普館將通過互動展陳、星空觀測等活動,讓當地孩子近距離觸摸宇宙奧秘,用“天眼”點亮他們的“科學夢”。
國家級重大裝置的落地,對日喀則來說也是大事。“在對接這個項目時,我們就考慮到既要有高屋建瓴的規劃佈局,也要有腳踏實地的落地和配套。”上海市援藏幹部聯絡組組長、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彭一浩表示,希望通過這一項目,爲日喀則探索“科技+旅遊”“科技+產業”等新模式,發展天文經濟、培育科技人才、推進文旅生態等開闢一條新路。
援藏工作千頭萬緒,在彭一浩看來,根本是“當地所需、上海所能”。“只有更多、更好、更全面地投入援建之中,既重視供給側的‘身到’,更重視需求側的‘心至’,才能真正獲得當地羣衆發自內心的認可與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