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工介入社區心理服務讓居民“心暢”

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的新場鎮綜治工作中心裡,最大的辦公室是屬於社工的,風景最佳的會議室被改造成心理服務室,也是社工的工作場地。

從2023年開始,新場鎮就委託第三方社工機構開啓了“心暢”社會心理服務項目,專門爲來訪人員提供常態化的心理健康評估和心理疏導服務。這裡的社工都是具有心理諮詢師和社工師專業資質的雙證社工。

根據《上海市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年末,上海社會工作人才總量要達到20萬人,其中持證人數4.5萬人,街鎮社工站覆蓋率要達到100%。

“現在社區對具有心理諮詢服務能力的社工的需求越來越多,我們正在積極鼓勵社工持雙證工作。”上海中致社區服務社總幹事張平說。

社區爲什麼需要具有心理服務資質的社工

上海中致社區服務社是“心暢”項目的承辦機構,該機構的最新數據顯示,“心暢”項目目前已覆蓋4000餘人次,提供個案服務150例。該服務社現有社工400名,其中雙證社工50名,佔比約八分之一。

“我們自己鎮上的社工,擁有心理諮詢資格的不多。但現實是,在工作中遇到不少來訪人員,是有心理服務類需求的。”新場鎮綜治工作中心常務副主任瞿潔介紹,新場鎮近年來城市更新節奏加快,不少鎮民遇到不懂的政策都會到綜治中心來諮詢。此外,在禁毒等工作中,街鎮工作人員也常常遇到“已經戒斷毒癮但融入社會困難”的特殊羣體,“我們總結下來發現,不少來訪人員和工作對象都多多少少有些心理問題,不是相對嚴重的精神分裂或者抑鬱症、躁鬱症等,而是一般心理問題。我們的工作人員不懂心理諮詢,有時候碰到了也會有點蒙”。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新場鎮的一大特色是“新場古鎮”的保存和建設。2024年11月公佈的《新場古鎮申遺主題報告》顯示,古鎮1.48平方公里內現存0.15平方公里古建築。僅古鎮內部,就居住着1.4萬名居民,這裡被稱爲“活着的古鎮,原住民的家”。2019年,新場古鎮更是作爲上海市的唯一代表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這樣的規劃實際上給街鎮的治理帶來不小的難度。有的居民要積極融入現代化城市更新,建設現代化設施;而有的居民則居住在古鎮,只能有限地改造居住環境。

一些居委會工作人員遇到情緒激動的來訪居民,一時也不知道如何應對。但如果有一個“中間人”社工在,情況就不同了。

從“拍桌子”到“拍肩膀”

在新場鎮綜治工作中心的心理服務室裡,居民阿林來找社工宋屹立聊天,宋屹立便拍着他的肩膀朝服務室走去。這已經成了阿林的定期“任務”。宋屹立是上海中致社區服務社幹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他與阿林的相識,是從一次“拍桌子”開始的。

去年,阿林因爲老宅遲遲不能動遷的問題,來到綜治工作中心辦事大廳反映問題。

“哪裡拆、哪裡不拆,鎮政府每年都是有規劃的,有些區級、市級項目,甚至連鎮政府也說了不算,都是上級規劃部門的安排。”宋屹立告訴記者,當時阿林在辦事大廳情緒激動,面對“啥也辦不了”的辦事員,他大吼着又拍桌子又罵人。

實際上,阿林的房屋已經納入了動遷範圍,只是暫未啓動房屋動遷程序。但他卻等不了了,“家裡上有老、下有小,老婆又沒工作,我又是臨時工,工資低,揭不開鍋了”。

宋屹立看到情緒激動的阿林,立刻以社工身份上前,邀請他進屋聊聊。一番對話後,宋屹立判斷,阿林有一些躁鬱傾向,但尚屬於“一般心理問題”,可以通過專業的心理干預方式幫助他緩解。

他告訴記者,這些激動的來訪人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生活不如意,且無處傾訴,“他們很容易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歸結到政府部門的某一個政策的執行上”。

宋屹立的竅門是,認真傾聽每一個人的訴說,並與其聊天、對話,從公正的第三方角度給予一些建議。比如阿林,他總覺得目前生活困難是因爲“分不到房子”。宋屹立的一項重點工作,是讓阿林全家都“動起來、靠自己”——妻子可以出去找工作,老人可以儘量自理,兒子努力學習找個好單位實習。“反覆給他兒子講,將來能不能過得好,跟他自己的努力有關,跟能不能分到房子沒有關係。”宋屹立介紹,多次上門並介紹工作後,阿林全家情緒都穩定了,“其實阿林是個老實人,他拍桌子,是被家裡壓得喘不過氣了”。

青少年學業問題,是社區居民的“大問題”

瞿潔告訴記者,新場鎮3年“心暢”服務搞下來發現,除吸毒迴歸人員、吸毒人員家庭等極端個案外,社區裡心理問題不少都源自“青少年學業問題”,這恰恰是青少年事務社工+心理諮詢師的專攻領域。阿林這個個案就是這樣,當兒子願意努力學習並找到滿意的實習工作後,阿林的狀態也好了。

更典型的案例,是小美一家。小美是個漂亮的80後媽媽,她多次向女兒所在的學校反映“校園霸凌”問題得不到解決,找到居委會反映問題,後經居委會轉介到了中致服務社青少年事務社工黃佳妮這裡。

小美的女兒小雨正在念初三,每天上學都覺得有人在背後議論自己,她沒有朋友,厭食、厭學、睡不着覺。但反映到學校後,經校方調查並不存在“校園霸凌”的情況。小雨覺得,包括父母和老師在內,所有人都不相信她,產生了輟學的想法。而小美也產生了焦慮情緒,連續十幾天都睡不好覺。

黃佳妮接案後,一方面傾聽小雨的訴求,另一方面教她如何與人溝通交流化解誤會,同時還教小美作爲母親如何鼓勵孩子,既傾聽孩子的訴求又幫孩子找到自身潛力。

十多次個案服務下來,小雨逐漸樹立了信心,她雖然中考失利了,但她明確了自己“將來想要做什麼”的目標,自主報名了一家復讀機構。小美的焦慮失眠問題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跟社工一遍又一遍地交流、談話,才能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教育孩子首先要做到信任她。”小美說。

個案服務雖然有效,但這種服務“覆蓋面不廣、成本太高”。“我們一直在思考,在資源和人員都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讓心理服務深入社區,服務更多人羣。”瞿潔介紹,“心暢”項目的一大特點是,它能抓住共性問題,送活動、送課程上門。比如,在新場鎮的各個村居、中小學校、職校技校等舉辦情緒管理、家庭教育類講座,更大範圍地指導居民和學生如何發現心理問題並進行自我調節。

目前,最受歡迎的課程爲家庭教育指導課。(文中部分受訪者爲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