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連續6年蟬聯全球航運季軍 超車倫敦僅剩一步之遙
上海連續6年蟬聯全球航運季軍,與倫敦差距縮小至0.01分。圖爲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化自動作業碼頭。(藍孝威攝)
據界面新聞報導,上海與新加坡、倫敦兩大國際航運頂流城市的差距呈收窄趨勢。其中,上海與倫敦今年的分差僅爲0.01分,距離趕超這一老牌航運中心只剩下一步之遙。
7月11日發佈的《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5)》披露上述消息。《報告》顯示,新加坡、倫敦和上海位列2025年全球航運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前三位,指數得分依次爲99.5、81.02和81.01,上海連續六年蟬聯國際航運中心第三位。
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由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與波羅的海交易所聯合編制,自2014年首次發佈以來,已成爲全球航運領域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評價體系之一。
該指數對全球43個航運中心城市進行綜合評價,涵蓋港口條件、航運服務和綜合環境三大維度,下設16項二級指標,爲政策制定者、企業和研究者等產業鏈各環節提供參考。
「十四五」期間,以上海爲代表的中國港口方陣主要指標進步顯著。
「上海的發展得益於其完善的航運產業生態、一流的港口基礎設施、領先的海事法律服務和航運金融服務,以及強大的應變能力。」《報告》解釋。
波羅的海交易所亞洲區負責人張競優(Cheong Jin Yu)認爲,上海不斷進行數位化轉型,比如智慧港口技術和綠色港口技術,以及港口去碳化技術等,這些都增強了上海的戰略優勢。
新華指數研究院負責人曹佔忠指出,在全球航運格局演變方面,多中心分佈式的韌性網路正在加速躍遷,新加坡、倫敦、上海持續領跑全球,與香港、迪拜共同構成了世界頂級的航運中心集羣。而中國航運力量正在系統性重構全球版圖,上海、寧波舟山爲引領的中國七大港所在的國際航運中心也躋身全球前列,形成最大的區域集羣。
《報告》顯示,「十四五」期間,中國主要航運中心排名穩中有升,呈現「頭部有突破、腰部齊進步」的發展態勢。上海和香港保持全球第三、四位次,寧波舟山、廣州、青島、天津的排名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展現出中國從「航運大國」邁向「航運強國」的重要轉變。
在港口動能方面,亞洲港口羣以規模和技術築牢全球資源配置的樞紐地位。在規模上,2024年,上海港成爲全球首個貨櫃吞吐量突破5000萬標箱的港口,連續15年蟬聯全球最繁忙貨櫃港口桂冠。寧波舟山和深圳兩大貨櫃樞紐港的吞吐量增速也超過10%,增長迅速。新加坡港口硬體指數快速提升。
高端航運服務業是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軟實力和關鍵性指標,其提升難度遠高於貨物吞吐量、港口基礎設施等硬實力指標。
指數結果顯示,新加坡和倫敦在航運服務領域的領先優勢依然顯著,新加坡航運服務今年首次超過倫敦。
大陸國內主要航運中心中,僅有上海和香港的航運服務排名與總體排名較爲一致,其餘城市的航運服務得分排名均低於總體排名,顯示出中國港口軟實力和硬實力之間的「落差」依然存在。
作爲承擔全球超過80%貨物運輸的行業,航運業不僅是全球貿易的「血脈」,更是推動區域經濟繁榮和全球供應鏈穩定的核心力。
全球知名航運諮詢機構克拉克森研究公司董事總經理史蒂夫·戈登指出,2024年全球航運貿易「整體表現強勁」,同比增長2.5%,以運輸距離計算,去年是近十年航運需求最旺盛的年份。
當下,全球航運業面臨地緣政治衝突、能源轉型和技術變革等一系列挑戰。史蒂夫·戈登提到,「複雜性是我們形容當下航運需求和貿易模式的關鍵詞,我們預計其中一些趨勢會繼續下去,航運需要韌性來應對這些問題。」
《報告》指出,船舶大型化、聯盟重組、數字技術應用等正在重塑行業格局,綠色低碳發展成爲全球共識。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首次將航運業納入監管範圍,標誌着航運業正式進入碳定價時代,業界正在經歷從「燃油效率」到「碳效率」的轉變,這一進程將重塑行業未來數十年的發展軌跡。
面對綠色低碳轉型大趨勢,全球主要航運中心都在搶抓「換道超車」窗口期。
據《報告》統計,已有多地提出要建設全球船用綠色燃料加註中心。例如,上海港正在打造東亞綠色加註中心,積極籌備建設LNG(液化天然氣)、甲醇等清潔燃料加註設施;深圳海事局、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聯合發佈《深港甲醇加註作業安全覈查指引》,有力推進船用綠色燃料加註區域合作;釜山港去年完成韓國首次船對船甲醇燃料加註作業,還首次實現LNG同步加註操作。
MSC地中海航運董事總經理朱競在論壇上透露,截至2023年年底,這個運力全球第一的貨櫃航運企業已擁有15艘雙燃料LNG貨櫃船舶。此外,該公司正大力投資行業內規模最大的船隊更新計劃,訂單涵蓋150艘雙燃料LNG貨櫃船舶,其中40艘已順利交付。
人工智慧是另一個決定全球航運中心格局的「勝負手」。據統計,2024年海事人工智慧(AI)市場規模飆升至41億美元,同比增長近3倍。從船舶操作到港口管理,從安全合規到能效提升,AI正在滲透航運業的每個環節。
近期開工的上海港羅涇貨櫃碼頭改造二期工程目標打造「全球智慧碼頭新標杆」,依託AI和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全面實現碼頭設備的智慧化運轉。上港集團推出「MaaS AI助手」,能夠實時解析船期、靠泊、箱貨、裝卸、放關等數據,爲港口運營各環節的協同作業提供有力支持,顯著提升了港口的對外綜合服務能力。
《報告》強調,AI的成功應用不僅依賴技術創新,更需要生態系統支持。中小企業憑藉敏捷性在細分領域取得突破,大型企業通過資源整合推動規模化應用,船級社和監管機構構建必要的標準與規範。
《報告》稱,「這種多方協作的模式,正是航運業應對數據治理、網路安全和倫理風險等系統性挑戰的關鍵。」